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版面: 视点评论

黄土变绿地 愿景化美景

——陕西以生态治理推动产业发展观察


    富平县温泉河美景。  袁鹏/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以水兴业,以水聚人。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指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通过治水、节水、用水,通过流域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让水清了、山绿了、家园变美了。

    生态环境的改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赴西安、渭南、延安、榆林的8个县区进行采访,感受这里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变成亮丽风景、幸福美景。

    因水而变

    渭南市富平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自古就有“关中名邑”的美誉。

    这也是一座因水而变的城市。富平,有“富庶平安”之意,但曾经的富平,因缺水而发展受限。“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是过去的富平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

    富平县城南北各有一条河——石川河和温泉河,这两条河流像一双巨大的臂膀,拥抱着这座被赋予了美好寓意的城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河道沿岸大范围无序采石采砂,造成防洪及生态功能严重缺失。用当地人的话说,那时的石川河水很小,河床裸露,到处是沙坑、杂草、垃圾,温泉河的情况也大致类似。曾经哺育着这座城市的两条河流,一度成了市民眼中有碍城市观瞻的一隅。

    近年来,富平县通过生态基流补水、修建石川河生态补水工程及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补水,让石川河、温泉河告别了断流的历史。

    清晨,石川河湿地公园盛鼎广场,一场雨后,迎来了难得的凉意和舒适。

    宽阔的河道上,波光粼粼,水鸟翔集,河岸边荷花片片,芦苇摇曳。河道边的湿地公园里绿树林立、青草茵茵,蜿蜒曲折的步道伸向远方,市民在这里悠闲漫步。掩映在树丛中的河边亭里,不时传来秦腔票友的铿锵曲调,打破了清晨河边的宁静。

    “这里空气清新,今天天气凉快,我们推着老人出来走一走!”一位推着轮椅、带着老人在河边散步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

    公园中值班的保安刘大叔从小就生活在石川河边。在他的记忆里,过去的石川河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河道经常断水,河岸两旁一片荒芜。“现在这里风景这么好,每天在这里上班,心情舒畅!”刘大叔说。

    城市的另一边,穿城而过的温泉河两侧则是另一番风景。经过治理后的河道两边,满目的绿地、树木花草,雕塑、广场、水上公园引人入胜,横跨两岸的大桥气势恢宏,形成了一座倚河而建的带状绿色公园。

    城市在公园中,公园也在城市中。有了水,这座城市变绿了;有了水,这座城市有了灵气、有了活力。

    在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经过生态治理后,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了产业兴旺的良田。一片片绿油油的柿子树铺满了山坡,柿子产业已经成为这个村的支柱产业。

    “以前我们村是散户种植柿子,产业化发展以来,开始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1亩地的柿子农民就可以收入2万元。目前,全县参与到柿子产业的有30万人。”村主任乔彬彬告诉记者。

    “这几年,村里发展起了柿子产业,家里的几亩地都种上了柿子。我家的柿子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最好的时候一年能卖1万斤。”几年前还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余红英从来没有想到,从小家门口再熟悉不过的柿子树,如今成了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水“润”乡田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位于一条长长的沟谷里,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沟壑地形,沟谷里有一条河,叫汾川河。2017年,这里建起了陕北地区第一个湿地公园。沿着河道边蜿蜒的观光步道移步前行,小桥、流水掩映林间,颇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味道。河谷中,湖水碧波荡漾,几个年轻人在乘船嬉闹。

    “这里的环境、空气都特别好,我从延安市区专门带家人孩子来这里玩。”一位来南泥湾湿地公园游玩的游客告诉记者。

    与湿地公园相连的是满目翠绿的千亩景观稻田。因为是一季稻,稻米品质很好,这里的稻米也成了南泥湾的一个品牌,很受游客欢迎。

    “周末或节假日来这里度假观光的人非常多,今天的南泥湾成了延安的后花园。”南泥湾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刘岗对记者说。

    从南泥湾来到安塞区南沟村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从观景平台上远眺,遍布丘陵顶上的现代化苹果园非常壮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这里还有包括休闲垂钓、生态木屋酒店、沙地摩托、儿童乐园、VR体验馆等为一体的众多乡村旅游项目,示范园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70万人次。

    “我是安塞人,老家也是这样的丘陵山区,没想到这里的产业发展如此兴旺。我们这里还是红色研学基地,授课老师中有村里的村民。”驻村干部刘玉的语气中既有惊叹又有自豪。

    追“绿”生“金”

    沟壑纵横、丘陵遍布,绥德和米脂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在绥德县辛店沟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第一座淤地坝。这是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水利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等功能,曾为改善丘陵地带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顶修田建园戴帽子,沟坡植树种草披褂子,沟底打坝淤地穿靴子。”这个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水土保持科学实验基地提出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为周边省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代代水利人曾在这里付出了青春,挥洒了汗水,这里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前哨阵地,也是精神高地。

    沿着盘山路在一道道沟壑间绕行,翻过一个个山坡,忽然,车拐过一个山坡,倏然来到了山顶,眼前一片开阔,黄土高原的壮阔景观尽收眼底。这里就是米脂县高西沟村。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几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以打坝建库、水土治理、促进增收为己任,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地表破碎、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

    “通过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我们解决了丘陵地带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困境。同时通过水土综合治理,提高了防汛抗洪能力,2017年榆林洪水期间,高西沟安然无恙。”这里的负责人朱波告诉记者。

    “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这是高西沟人的骄傲。

    此次采访的最后一站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曾是沙化最严重的地区。现在,这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在一望无际的榆阳区10万亩樟子松基地,榆林的新面貌一览无余。

    “如今的黄土高原,主色调已经‘由黄变绿’‘由浊变清’,黄土高原重新披上了绿色,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黄河流域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豪放的语气中透出欣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