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逆风与回头浪的当下,科技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深入剖析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双轮驱动战略的内涵,阐明了中国如何在开放中谋求创新,在合作中寻求共赢,特别是在人才吸引与保留、科技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且前瞻性的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科技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筑起国家科技安全和发展的钢铁长城,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科技强国。
■ 李秀艳 季成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空前激烈。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强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历史伟业。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坚持“走出去”,就是让中国科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推动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系列前沿科技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舞台亮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高铁、核电、新能源、国产喷气式客机等纷纷出口海外,我国科技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坚持“引进来”,就是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优秀人才和资金项目等,在开放合作中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当今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世界。我们要铭记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大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资金项目的引进力度,借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推动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强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要聚全球英才而用之,让优秀人才融入中国的生活,见证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同国际社会联结的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因此,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对外沟通合作机制,要注重与国际先进科技组织以及先进技术企业开展访问交流,同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沟通,加强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互鉴,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排除一切阻碍科技进步发展的障碍,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中国要与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当前,我国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深度不断加强。
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筑牢国内人才高地。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研发人员总量持续攀升,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聚贤引智、广纳英才,施一公等顶尖学者纷纷归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特需资源。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切实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
在引进人才方面,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人才引进措施,为高端国际人才简化出入境手续、提供快捷通道,吸引更多优秀国际人才来华发展;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一要为优秀人才提供开放的科研交流平台、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工资待遇,为优秀人才提供适合的岗位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要建设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模式,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能够轻装上阵,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三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让科研人员在创造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报酬,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四要优化服务、提升质量,要从衣食住行等细微之处着手,及时了解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在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高标准保障科研人员的需求,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五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大力表彰优秀科研人员,发挥榜样典范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创造能力,使科研人员在党的事业中感受到尊重,获得荣誉感和归属感。
建立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当前,我国在芯片等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对抗科技霸权、反对知识封锁,必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开放环境,这就需要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
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科技发展是科技安全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科技安全的保障。既要利用科技发展成果筑牢国家科技安全防线,又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要最大限度保证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向关键科技领域倾斜,要汇集高校、实验室、企业等各方力量,打通关键技术的堵点、卡点,确保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同时,还要坚持全球视野,以开放促创新,实现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良性互动。
要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科技安全立法,加强对大数据、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等的法律保护,构建独属科技领域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科技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建立健全技术应用安全体系、科技安全情报体系、科技安全评估及预警体系,采用如防火墙、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等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工具,确保科技要素、科技活动、科技人才等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增强科技安全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开放环境任重道远。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筑起国家科技安全和发展的钢铁长城,实现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梦想。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研究”(TJKS19XSX-0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