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新书馆

版面: 新女学周刊

每一篇都是推进性别平等的坚实足迹

——李慧英《性别观察与政策倡导:社会性别论文集》读后


    李慧英

    阅读提示

    李慧英教授的新作《性别观察与政策倡导:社会性别论文集》收录了作者三十多年来研究社会性别理论中国化的丰厚成果。本书分八个章节汇集其社会性别论文,每一篇都是推进性别平等的过来人留下的一个足迹,这些艰辛又坚实的足迹,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指引路标。

    ■ 冯继有

    距上次跟李慧英教授一起参加性别平等教育的活动,已过去几年了。最近收到李老师的新书《性别观察与政策倡导:社会性别论文集》,开卷展读,见字如面,似乎又坐在李老师身边,听她将社会性别的理论与实践,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李慧英老师与性别研究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从推广培训到观察批判,再到倡导行动,她研究社会性别理论的中国化锲而不舍,取得了丰厚成果与实绩。该书按照李老师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八个章节汇集其社会性别论文,每一篇都是推进性别平等的过来人留下的一个足迹,这些艰辛又坚实的足迹,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指引路标。

    社会性别的推广培训筚路蓝缕

    书中第一章编入的“社会性别释义”系列文章,1996年发表于《中国妇女报》,如今读来一点儿也不过时。作为最早将社会性别概念引进我国的学者之一,李慧英老师还与其他性别研究学者共同撰写了被称为我国社会性别“蓝宝书”的《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培训手册》。精研细读,又能写善教,李慧英老师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让这些传播普及社会性别理论的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效果也特别好。比如,李慧英老师将社会性别意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用一种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流行的社会性别观念。”“在考察认识妇女议题时,不是将妇女孤立地提取出来,而是放在为男女两性指派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来分析。”“社会性别意识将女性作为主体来看待,不仅要改变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且要改变女性与国家之间的从属关系。”表达精准且晓畅,丝毫不觉晦涩。

    李慧英老师还全力开展社会性别课程建设与相关培训。书中讲述了她在1999年“含泪力推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的故事,她倾情投入,据理力争,硬是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开进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远程教学,开进了社会学在职研究生的专题课,开进了30多家党校的领导干部大报告与地方中心组学习课程,还首次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引入决策层。

    书中推广培训的文章理中含情。我在全国各地碰到过李慧英老师的“学生”,有硕士生、博士生,也有各类培训班的学员,大家都对性别研究一往情深,这自然离不开李慧英老师深挚的人格熏陶与教育期待。

    性别问题的观察批判鞭辟入里

    本书中还编入了李慧英老师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大众传媒、妇女参政和艾滋病政策等课题的文章。

    上个世纪末是电视剧的黄金期,《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播放时,万人空巷,引发的热议不亚于如今上“热搜”。李慧英老师和先生同样追剧,但她不忘性别议题,“关注那个忘我奉献的刘慧芳的命运,欣赏令人耳目一新的女老板阿春的风采”,进而形成了一个个主题,《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系列谈》中“忘我与忍让”“美化与扭曲”“发展与代价”“给予与出让”等主题,观察细致入微,批判鞭辟入里。某些电视剧美化母亲的忘我与忍让,将女强人、独身女性扭曲为心理变态,“传统性别意识依然侵蚀着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李慧英老师近三十年前指出的问题今天尚未明显改变。若再点评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李慧英老师也肯定能游刃有余。

    书中直击社会现实中性别问题的文章,是待在书斋里写不出来的。李慧英老师下沉社区,深度访谈,基于量化调查和性别统计,对突破女性参政道路上的性别结构障碍,保障妇女权利构筑防控艾滋病传播的堤坝,从社会性别视角提出了真知灼见。

    性别平等的倡导行动真心实干

    坐言起行,李慧英老师进而成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书中编入的论文也勾勒出李老师真心实干的行动研究路径。第七章《生男偏好与村规民约修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其中记录了李慧英老师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2009年在河南省登封市周山村,与村干部一起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

    村规民约是村民委员会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在大多数的村规民约中,保留着对于男女村民身份的不同认定,男性村民被视为永久性村民,女性村民被视为临时性村民,婚姻往往是区别男女村民身份的重要标志。比如,周山村旧《村规民约》第四条规定:婚后姑娘户口未迁出者,不论时间长短一律不给粮款。李慧英老师认为村规民约中歧视性规定固化了妇女“从夫居”的婚姻制度,完整保留了封建社会父权制的文化传统,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政策相冲突。

    在李慧英老师的组织协调下,性别专家、地方政府、村委会干部及村民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的格局。周山村村规民约的修订过程中,所有有关性别平等的内容,全部由村组干部讨论产生。然后将新的村规民约草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由大学生村官宣读,逐条讨论,逐条表决。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对于与集体资源分配和户籍管理相关的条款,村民代表都会不断提出疑问和看法,村干部和专家组一一进行解释说明。最后,新的村规民约草案获得通过,成为我国产生的第一部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村规民约。

    小小的行政村,薄薄的村规民约,李慧英老师及其团队下足了功夫,松动了生育的男孩偏好,维护了妇女的土地权益,充分体现了她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也是社会性别理论中国化实践最鲜活的案例。

    本书是一部社会性别论文集,同时也可看作李慧英老师学术研究的回忆录。每章都有一篇《作者手记》,记录了研究背后的故事及心路历程,充满感性色彩。与书后附的《笔者进行性别研究/培训/倡导大事记》联系起来读,能帮助我们读懂李慧英老师的学术研究,更读懂她的学术人格。社会性别理论是方法论,是价值观,还是同理心,正如李慧英老师在本书自序中写的:“妇女/性别研究是我生命中的支撑点。”“伴着探究和思考,我终于发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美丽的灵魂、一种独立的人格。”

    因探索性别平等教育,我有幸结识李慧英老师并得到很多指教,是她性别研究推广普及的受益者、观察批判的借鉴者、倡导行动的同路人。“我长期做社会性别的培训,但对象大都是各级官员。我一直梦想孩子们也能接受性别平等教育,这个梦正成为现实,你们的探索很珍贵。”李慧英老师的热诚鼓励,我和团队老师一直铭记在心。

    读书亦读人,学术亦学人。李慧英老师新书中推进性别平等的足迹,让我们继续前行的脚步更稳健,朝向性别平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广东省中山市教研室教研员,广东妇女儿童智库专家)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