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半个多月前,为期8天的“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古城落下了帷幕。诗歌节虽已结束,但这首李清照写在夏日的词,却让我动了心,于是不顾暑热出远门去拜谒“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居,探寻这位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此时的明水古城充满着郁郁的诗意。城墙、房舍、庙宇、高楼、牌坊在夏日里构成了一幅空灵静谧的画卷。
走进百脉泉公园,只见绿树婆娑,楼轩巍巍。明水湖波平浪静,泉水如镜。墨泉、梅花泉、漱玉泉……群泉竞涌,诸泉相连,相映成趣。以潭、溪、池、塘为纽带,以桥、岛、堤、栈相连,银线串珠般连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的百脉泉公园,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元好问、王士贞、蒲松龄、李开先等人都曾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词丽句。
李清照的故居,便位于这山明水秀、群泉荟萃的百脉泉公园清照园内。
清照园素有“园在水中、水在园中、景在词中、词在景中”的美誉。院落中,曲廊凹凸有致,四周垂柳轻拂,青松挺立。吟风榭、漱玉堂、金石苑、易安楼等建筑错落有致,环绕一方清澈透明的池塘,池内,漱玉泉、梅花泉等名泉滔滔汩汩,浪花飞腾,一派勃勃生机。在回廊曲径中漫步,左可观水流云断,右尽览梅花泉涌。
漱玉泉系梅花泉侧畔的一孔小涌泉,四周建有圆形的青石护栏,池底铺就鹅卵石。涌泉水色如玉,以磅礴的气势,从地下喷涌而出,形似花蕾,声若隐雷,有“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之奇观。相传,李清照当年常坐于漱玉泉边,端凝泉水,酝酿词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将自己的词集取名《漱玉集》,以玉质之温润明洁,比词体之温婉绮丽;以玉工之切磋琢磨,喻词家之斟酌推敲,得绝世佳句于世也。
在进二间走廊迎门屏风显眼处,鲜花丛中立有一尊风采卓然、超然绝世的李清照雕塑,面色从容淡定,端详着故居,从她那略微低头沉思的神态中,那读泉、赏月、观云的思绪天空如泉水涟漪,好像在构思酝酿着心中的诗章。池内的六只小鸭在漱玉泉浮珠涌翠的一圈圈涟漪中,追逐,追逐……此景让我不禁联想到李清照乘舟荡漾在碧波粼粼的湖中的情形——她一边欣赏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一边吟诵着“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就是在这风景如画,月色泉韵的地方长大的。这片泉韵秀水,见证着娴静婉约的李清照曾有过天真无邪的幸福时光。李清照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博学多才,学问精深,是学者兼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母亲王氏也是名门闺秀,通晓文学。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李清照的诗词天赋发芽开花,惊艳了北宋时期文人那如椽大笔。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夜之间震动京城。李清照同时代的学者王灼曾这样评论她:“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熹也称她:如此等语,奇女子所能,乃奇气横溢。
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罐里——少女时代无忧无虑,过着与诗词格律相伴的文学时光。青年与赵明诚琴瑟和鸣,归来堂里共述《金石录》的欢乐之曲。而暮年的李清照却已然体验了失夫家碎、再嫁离婚的苦闷,亲历了亡国的强烈伤痛,让她在深深的苦海里像一叶孤舟无助飘摇。此时的李清照,瘦弱的身躯颤抖宛如寒风中的枯草,无助绝望的泪眼盯向苍天。但,她仍以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雄心抗世,以笔唤天。
在李清照诗词里,《声声慢》这首词是精品中的绝品,她凭着匠心独运的文学创作天赋,将这满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的细细梳理,笔走蛇龙,化愁为美,一鸣惊人。
此时,置身清照园中,我想,若李清照能够穿越到今天,她再也不会感到孤独了吧。且看,多少人沉醉在她的才华与愁绪中——络绎不绝的拜访者,无不走到刻着《声声慢》的照壁前,停下脚步凝眉细读,沉醉其中,思绪万千。我也再次沉浸于《声声慢》的情境中,穿越千古岁月,感受着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思乡的雨,在她日渐苍老的心里咬出斑驳的伤痕,漆黑无眠的夜里,她独自清醒着、煎熬着……这首词的背后所蕴含的苦闷、伤痛、挣扎和追求,甚至是遍体鳞伤的无奈,我亦有所体会……
默默地背诵着《声声慢》,恋恋不舍地离开。回望她故乡的泉水涌流,方池半亩水盈盈映照出她高贵的灵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涓涓清清的泉水,映照着李清照执着坚毅、大节大义的身影,让人记住,在漱玉泉畔,有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