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现一些宿疾有一个共同点,“夏伏而冬发”,其宿根常存体内,缠绵难愈。三伏天是在二十四节气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全年最闷热也是阳气最盛的日子。此时阳气盛而肌肤腠理开泄,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机。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透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对体内阴寒之邪较盛的患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 刘海华
7月15日开始就正式入伏了,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三伏天来了。三伏天,“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阴气在阳气压制下隐匿于地下;二是形容天气过于炎热,不宜活动。三伏天到来,天气炎热,湿热交蒸,毛孔开泄,古人常说:“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就是说三伏天出汗是人体散热排湿的正常现象,不要用药去止汗。古人也常借助三伏天,毛孔开泄、爱出汗的时候来排出体内的陈寒痼疾,也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在北京老百姓当中越来越热。以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数据为例,去年按照北京市针灸学会要求统一订购了温阳化痰贴200人份,结果有部分患者未能购买到。今年预备了300人份,同比增加50%。
根据去年贴敷数据看,按性别分类,女性占比63%,明显高于男性;按病种分类,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慢性支气管炎(43%),过敏性鼻炎(41%)、支气管哮喘(8%)、反复感冒(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按年龄分类,老年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儿童,最后是青壮年。
三伏贴的历史溯源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采用温阳祛寒湿的中药外敷穴位,以防治冬春季发作疾病的一种疗法。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古人发现一些宿疾有一个共同点,“夏伏而冬发”,其宿根常存体内,缠绵难愈。所以参考了春夏养阳的原理,选择在夏季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穴位上敷以辛热发散之药,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达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三伏贴的来源是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所以又称为三伏天天灸。天灸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更加详细描述其应用的是在宋代《针灸资生经》:“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后来,清代医家张潞《张氏医通》里,将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疗冷哮。”
后来,三伏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扩大到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骨科常见病、儿科疾病等。
三伏贴治病原理
程莘农院士曾对学生说:“人是恒温动物,喜温而恶寒是人的本能。寒邪最容易让人得病。所有的肺系疾病,不管是反复感冒咳嗽,还是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都是有寒邪。”怎么来的呢?就是现代人都贪凉,加上空调、冰箱的普及,冰激凌、冰西瓜、冰啤酒等冷食,容易寒邪潜伏,等到来年冬春季节发病,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三伏天是在二十四节气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全年最闷热也是阳气最盛的日子。此时阳气盛而肌肤腠理开泄,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机。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透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对体内阴寒之邪较盛的患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什么病症适合三伏贴?不同人群都可用吗?
李奶奶今年70岁,反复咳嗽、咳痰、喘憋10余年,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三年前受寒后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来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据患者描述,自从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后,几乎每年都得住院输液2~3次,住院给予中药汤剂,针灸、刮痧、放血拔罐、穴位贴敷等中医康复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门诊间断治疗,每年三伏天都贴上三伏贴,连续贴敷三年后,近一年没有住院,偶尔门诊开药,怕风、怕冷、咳嗽、咳痰、喘憋等诸症状明显好转。
三伏贴特别适合素体阳虚或怕风怕寒的人,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根据长期临床研究和目前科学研究论证,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纳入市医保管理的)适宜防治的主要病症是: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等。
相关链接
三伏贴不可自行使用,三伏天养生还可以这样做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患者为图方便省事,在网上或药店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殊不知,贴敷治疗的疗效与药物和贴敷部位密切相关,与治疗腰腿痛的膏药不同,它不是“哪儿疼贴哪儿”,需要由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专业操作。
辨证施治对三伏贴疗效有很大影响,仅凭一般的生活常识和网上查到的“理论知识”难以保证效果,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目前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全市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可以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服务的医疗机构中统一调剂使用。批准的药物有3种,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这3种药物的剂型、成分不同,适用人群及贴敷方法也存在差异,不建议患者自行购药。
目前,网络和市面售卖的多是以物理、化学方式制作(含“械”“健”字号)、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如红外贴、磁疗贴等)不适宜做“三伏贴”使用。
三伏天可以自己在家做到的养生方式有以下几种:
晒背。三伏天阳气比较盛,适当晒背可以补填体内所需气血。建议在晨起阳光温和时晒背。
改善饮食结构。饮食方面可以多吃羊肉、牛肉、生姜等温性的食物,减少辣椒、肥肉等刺激性食物,能够起到调节脾胃的作用。
适当运动。三伏天适当进行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于加快体内湿寒散发,缓解手脚冰凉、宫寒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