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 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 口述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

来自金沙遗址的时空回响


    人物简介:

    王方,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参加文博工作40余年,主要从事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展览策划及文物研究等工作。全程参与发掘、研究和展示的金沙遗址,荣获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百年五大“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等殊荣。

    四节玉琮

    ■ 口述:王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金沙展品的华丽集结

    这次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由我们与首都博物馆联合筹备,前后历经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在选择展品方面,我们制定了6份展品清单,并前往首都博物馆与策展人和展陈设计人员进行沟通,直到4月下旬才确定最终清单。

    在展品的选择和组织上,我们紧密围绕“探秘古蜀文明”的主题,为了展示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展览划分为“发现三星堆”“解读三星堆”和“定位三星堆”三个部分,其中“定位三星堆”着重展陈了金沙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我们认为,成都平原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再到十二桥(金沙)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非常清晰,而金沙遗址作为其中的一个文物展示点,代表了古蜀文明序列中一个发展阶段,是认识与展示古蜀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展品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它们的代表性,同时还要突出其与三星堆文化互补的紧密关系,以及这些展品能够全面反映古蜀文明金沙文化时期的文化内涵、技术发展水平和精致浪漫的艺术风格。

    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蜀文明的两个发展高峰。所以这次我们特别选择了一些与三星堆相似的文物,比如金面具。虽然此次展出的金面具是仿制品,但它与三星堆的金面具、戴金面具的铜人头等文物相互呼应,也是古蜀人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表征。而眼睛形的铜器、铜眼泡等则表现了两个文化中相同的眼睛崇拜,这些文物均体现了两个文化在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上的一致性。

    这次展览是对古蜀文明全貌的展示,涵盖了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因此在挑选展品时,我们共选取了金沙遗址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52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包含金、铜、玉、石、陶等多种类型,同时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辅助的多媒体资料,全面展示古蜀文明金沙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这些器物在古蜀祭祀活动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的内核与意义。

    透过金沙文物感知古蜀文明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所有的参展文物中,蛇纹金箔是首次离蓉外展。蛇纹金箔整体呈圆角梯形,蛇纹图案由内而外呈盘曲状,奇特的造型为古蜀地区独有,显示出蛇在古蜀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蛇形文物,我们还精选出铜鸟、金鸟首鱼纹带、铜牛首、铜龙首等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别是“虎食人”造型的石虎和石跪坐人像组合,彰显出古蜀金沙先民对万物有灵的动物崇拜思想及其独特的祭祀理念。

    此外,双色有领玉璧、四节玉琮、玉神人面像、小玉璋等玉器,体现了金沙遗址作为继三星堆之后古蜀文明的又一次发展高峰,解开了三星堆的去向之谜,为成都找到了历史根源,并完善了四川先秦考古学的文化序列。

    展品中还有表达古蜀人眼睛与太阳崇拜的器物,如铜眼形器和圆柱形铜眼泡。著名考古学者王仁湘先生曾说过:“太阳是为天眼,兽面的双目与太阳图像似应作一体观,所以可称为‘天眼冠’或‘天目冠’……眼睛崇拜在古代蜀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一个核心所在。”

    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如金面具、鱼形金箔、鱼纹金带等,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这些黄金制品都被视为商周时期四川盆地青铜文化典型性的文化元素。可以说,黄金制品在古蜀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青铜器。这一点与当时西北及北方地区以黄金为主的装饰品和中原地区以铜为重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同。

    这次展览中,金器、铜器、玉器等带有独特文化符号的文物,展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以及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更揭示了他们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探索。同时也能让观众一窥古蜀人在冶炼、铸造、雕刻等技艺上的高超水平。

    古蜀文明中的“玉琮之王”

    古蜀人偏爱玉器。在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已发现了超过3000件的玉器。四节玉琮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文物。玉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流行于约5000年前的苏南、浙北、苏北、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中,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玉器,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玉琮的外形体现了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金沙遗址的祭祀区域内出土的形式多样的玉琮,反映了良渚文化及其宗教思想对古蜀人礼制系统的影响和渗透。从中可以发现,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能力。正是这些外来文化因素的融入,推动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玉器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蜀玉器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发展,最终走向了繁荣,并成为中国玉文化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次展出的四节玉琮高约16.5厘米,宽约11厘米,孔径约7厘米,重近4千克。灰白色透闪石软玉的外观,表面带有黄、黑、褐等多色沁斑和一些灰白色筋条状斑纹。器物为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在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有竖槽,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个角形成方形凸面。凸面上刻画着九道平行直线纹,每三道为一组,每组之间的平面微向内凹,从而在转角处微微突起于器物表面。凸面之间还开有横槽,以分隔出四个节。每个节上的平行直线纹平直而规整,线条纤细而流畅。整件玉琮通体打磨光洁,内壁异常光滑平整。从制作工艺和形态来看,这件玉琮可被认为是目前所知的商代玉琮中的精品,堪称古蜀文明中的“玉琮之王”,也是古蜀国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

    天府瑰宝的多元绽放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蜀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次展览既是古蜀文明两大高峰的集中展示,也是两个遗址最新的前沿性的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内容和主题也有别于成都本馆的常设展,是一次很好的拓展与外延。

    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览策划理念上不仅秉持“走出去”展示传播,同时也积极探索“请进来”观赏体验的展览模式。作为全国7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了“三星堆、金沙主题数字展”,借助3D技术、高精度文物复制和虚拟现实互动体验,走进多个国家,让更多海外观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通过虚拟参观的形式观赏到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黄金面具等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的珍贵文物。

    除了展览,我们也在积极构建海外媒体“朋友圈”,扩大古蜀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以古蜀文明与世界文明多重相似的信仰为基础,致力于阐释古蜀文明和金沙文化,加强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此外,我们也通过跨界合作、主题活动、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展演等方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根植于天府之国的沃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传统,在文物中可以窥见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商文化的影子。这次的展览丰富、立体、多元,我们希望,能够让观众对曾经辉煌的古蜀文明有耳目一新的观感,进而加深对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认识,深刻理解我们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

    本版图片除肖像外均由熊维西拍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