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章清清
“您是拯救我们婚姻的‘天使’。时隔一年,我们夫妻双方都成长了很多,感谢有您。”近日,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婚姻家庭调适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婚调中心”)婚调员黄小明的手机上又收到了一条感谢信息。近年来,湘江新区(岳麓区)妇联不断完善婚姻家庭调适服务,引进专业社会公益组织运营区婚调中心,打造“湘江新区幸福+”婚调品牌,让妇联执委当“领头羊”,摸索出了“一核双轨多元”的婚调服务模式,打出了一套婚调服务“组合拳”。这几年,该区成功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731起,调和拟离婚夫妻934对。
婚调升级,让婚姻危机家庭自主“踩刹车”
近日,在湘江新区民政局离婚登记处,一对年轻夫妻吵得脸红脖子粗。见状,黄小明立即走过去,主动介入,将夫妻俩请进了调解室。原来,这对年轻夫妻原本感情很好,生了孩子后,因妻子有轻微的产后抑郁,丈夫不理解妻子的感受,与其频繁吵架,双方关系变得紧张,妻子多次提出离婚。
黄小明看出双方都在气头上,一时冲动,并非真的想离婚,于是,在对男方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向夫妻二人耐心讲解婚姻经营之道。最终,夫妻双方意识到各自在婚姻中的问题,同意调整相处模式,再给对方一次机会。
“婚调工作就是为破碎的家庭搭桥。”黄小明介绍,2023年,湘江新区(岳麓区)妇联积极与民政部门协商,把原来离婚夫妻自愿申请调解的流程升级为“孩子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夫妻需先填写调适资料”这一特定流程,帮助婚姻危机家庭先踩一脚“刹车”,也将未成年人保护与婚姻调适工作紧密结合。同时,深化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婚调平台建设,重点指导4个社区婚姻家庭辅导站(室)升级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完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及时、就地调解家庭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打通基层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服务“最后一公里”。
执委当“领头羊”,新型婚调服务模式触达千万家
“有些明知是已经没法维持的婚姻,婚调员也会帮他们‘调离’,好聚好散,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婚调中心的妇联执委工作室负责人易云希说。
易云希介绍,为加强服务和提升调解工作成效,婚调中心除了引进专业社会公益组织,配备专业的调解员队伍外,还设立了以负责人命名的妇联执委工作室,以充分发挥妇联执委的专业特长和“领头羊”作用。同时健全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协调机制,把调解工作下沉到社区和家庭,再联合民政、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起联防联动机制。
“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有时单靠一个部门往往孤掌难鸣,因此区妇联充分挖掘辖区资源,摸索出了‘一核双轨多元’的婚调服务模式。”湘江新区(岳麓区)妇联主席付杜娟介绍,以婚调中心为核心,依托1个法院家事纠纷调解站点和4个社区婚姻家庭辅导站点等基层组织,实施专业服务与基层联动双轨并行。比如,区妇联与岳麓区人民法院联动,今年共接收岳麓区人民法院委派的婚姻家事案例诉前调解30例,调解成功7例。
线上+线下,聚力“源头预防”
婚姻家庭调适是为“亮红灯”的家庭伸援手,但这仅仅是治标,如何治本呢?
“帮助夫妻提升两性相处之道,增强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能力才是维系婚姻家庭和谐的根本。”黄小明介绍,为此,目前婚调中心的工作从“后端调解”转为聚力“前端预防”,通过“预防+治疗”的方式,将工作内容延伸到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情感支持、家风建设等多个方面。
比如,线上,婚调中心邀请婚姻咨询师开通直播课。线下,邀请家庭教育、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举办两性心理、家庭教育等主题巡回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沙龙活动,提升幸福力。这些新形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沙龙等活动,吸引多资源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专业实施、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基层立体婚调服务体系。”付杜娟表示,2023年,湘江新区共开展了38场婚姻辅导讲座及沙龙等活动,个案深度追踪服务28起,覆盖人群2000多人次,覆盖社区家庭近1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