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军旗飘飘 PDF版下载

版面: 军旗飘飘

山东临沭63年源源不断输送优质兵员

让爱军拥军成为一种自觉的风尚


    临沭县小学生代表为即将入伍的新兵送花。李高升/摄

    预定新兵到朱村战斗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李高升/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林琳 贾二兵 刘明奎

    红色沂蒙,精神永传。

    63年来,山东临沭县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2.5万余名,众多临沭藉兵员在部队立功受奖,为助力强军兴军提供了有力支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临沭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山东临沭,探索其奥秘。

    扎根——

    坚定参军报国信念

    盛夏,骄阳似火。

    在山东临沭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依旧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抗战遗物,一座座支援前线的雕塑,仿佛无声地讲述着朱村曾经的烽火岁月,传递着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纪念馆内,记者看到一位家长正带着孩子参观。

    “军民并肩齐抗战,鱼水难分心相连”。在“派兵去山东”展区,孩子看着展板上的文字朗读起来。

    “带孩子来纪念馆看看,回望历史,让孩子知道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当下,回去能够更好地学习。”这位家长向记者道出了来参观的初衷。

    不少游客在“钢八连”故事展区驻足停留,抗日战争时期,24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热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朱村百姓的平安与安宁。“钢八连”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朱村人。

    “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在纪念馆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聆听《沭河的歌声》这首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

    在临沭县曹庄镇中心小学校长赵雪峰心中,这首红色革命歌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临沭县积极开设红色教育课程,大力开展“五史教育”活动,即用百年党史培根铸魂、用新中国史汲取奋进力量、用光荣军史强基固本、用红色沂蒙史立德树人、用优良家史启智润心。

    此外,临沭县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 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为核心,村村成立红色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读红色书籍、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朱村书记王济钦介绍,近年来,朱村以“中国红村”为发展定位,以“片区作示范、集体得收益、群众得实惠”为具体举措,将朱村建设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示范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示范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90多岁朱村村民王克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如今,每年大年初一,村民们都会在王克昌的带领下,捧着第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带着鲜花,来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列队祭奠英烈。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英烈,已成为朱村传承80年的红色年俗。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参军报国的信念在临沭青年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自觉追求的崇高理想。

    传承——

    拥军传统代代相传

    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临沭,一代又一代深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的临沭人踊跃报名参军。

    临沭县蛟龙镇袁合龙家一门13人从军报国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袁合龙告诉记者,他的爷爷、父亲在淮海战役时就踊跃支援前线,二叔家、大哥家、二哥家三代人都参军入伍,前后有13人从军报国。

    谈起为什么这么踊跃参军,袁合龙给出了坚定的答案——生活在这片热血大地,红色基因已潜移默化深藏血脉。

    同样把从军报国作为家训的还有店头镇西八里村王玉宝家。

    王玉宝的父亲在23岁那年报名参军抗击日寇。在父亲的影响下,王玉宝加入部队这个大家庭,家中的第三代王恒胜高中毕业后也积极参军入伍。

    王恒胜回忆,小时候翻得最多的是父亲珍藏的一本本军事书籍,吸引他的电视节目是“军事报道”,在他们一家人的心里,参军保家卫国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临沭,祖孙三代参军保家卫国已屡见不鲜。送三个儿子参军入伍的故事也举不胜举。

    临沭县大兴镇大兴村的“兵妈妈”古龙凤从小就有军旅梦,虽然自己没有成为一名军人,但是她的三个儿子都从军报国,这是令她非常自豪的事情。

    “好男儿就要去当兵,这是咱革命老区公认的理儿。”店头镇杨圩子村张连开每每提起自己的三个儿子,脸上总是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张连开心中,参军报国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把三个儿子送到部队锻炼,成长成才,她很放心。

    使命——

    坚持精准选拔兵员

    为持续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临沭县征兵时始终坚持三个“高标准”:高标准组织体检政考,高标准役前教育训练,高标准对接部队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5岁的王家平,自1994年开始从事征兵政审,已为部队累积输送500余名优质兵员。

    有一年,征兵工作即将结束,应征对象还有两天就要奔赴军营。这时,王家平却听说一名应征对象曾在三年前与人到鱼塘偷鱼,他立即赶往70里外的临沂城区,找知情人核实情况,获知情况属实后,当天晚上便收回了那名应征对象的军装。

    事后,有人觉得王家平太不讲情面,但是在王家平心中“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是上级要求的标准,换谁都得这样做”。

    类似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征兵质量的事情在临沭还有很多。

    在临沭县征兵体检站,主检大夫杨化强和他的团队成员始终严格执行《征兵工作条例》。有一名应征对象超声检查精索静脉曲张为2.7毫米,按照临床规定,轻度曲张值在2.2毫米与2.7毫米之间,这名应征对象正在临界值。但考虑到去南方地区服役,环境稍有变化就会达到2.8毫米,因为这0.1毫米的问题,只好淘汰了这名应征对象。

    “对于如此严格的执行查体指标,很多适龄青年及其家长会不理解,尤其是合格线上下的。”杨化强说,参与征兵体检10多年,遇到很多类似情况,有的托亲戚朋友打招呼,有的因为不合格上门责问,压力肯定有,但原则必须坚守。在他心中,必须守护好临沭征兵的“金字招牌”,坚定承担起征兵体检的责任,尽最大努力把优质兵员选送到部队。

    担当——

    不遗余力推进双拥工作

    在临沭,退役军人可以凭一张小小借记IC卡免费乘坐临沭城区内公交车,免费游览景区等。

    “政府对伤残军人的关心越来越周到,特意开通了‘绿色通道’,更为感动的是,还能够在家门口不用排队就能拿药。”对于这些优属好政策,六级伤残军人、已年过花甲的陈德明深有感触。

    陈德明父子都是伤残军人,以前在县医保中心拿药,后来医疗机构改造,新的县医院离陈德家比较远,拿药很不方便。于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医保局、卫健局经过联合协商,专门在离他们家不远处设立了门诊药房,方便他拿药。

    在临沭县,类似这样设身处地想退役军人之所想、急退役军人之所急的事情还有很多。临沭县也因此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

    多年来,临沭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安置好复退军人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先后制定了《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关于安置退役军人的若干规定》《关于做好从农村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农村干部的意见》《优待对象优待金社会统筹管理实施办法》《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本优待目录实施办法》等文件,为优待金的筹集发放、工作安置等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保障军人及军属权益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保障体系以及退役军人安置与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临沭送出去的都是好‘铁’,回来的都是好‘钢’,是建设家乡的栋梁。”退役军人邢自庆回到家乡后,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农产品”大流通的路子,先后获得山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在临沭,一大批“兵支书”“兵专家”“兵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临沭县坚持两个“优中选优”政策,即从适龄青年中优先选拔优秀青年入伍,优先选拔优秀退役军人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对退役军人诉求进行政策落实,积极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搭建平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同志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