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大咖谈教育

版面: 家庭周刊

孩子遇上非意愿性关注怎么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周珺 刘文利

    非意愿性关注是指对他人发出明确的、带有性内容和性意图的令人不悦的语言或行为,包括公然的行为或语言,比如一个或一群男性向女性发出不受欢迎的哨声、嘲讽和猥亵的话语;男性在交谈时盯着女性的胸部或身体;明示或暗示性行为意图的口头言论等。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性骚扰三种形式中的一种,其他两种分别是基于社会性别的骚扰和性胁迫。

    美国国家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时期受到非意愿性关注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在外表、学业、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卑和低自尊。

    当今时代,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能成为非意愿性关注的来源。比如在公共论坛上或私下聊天里出现的明确含有性信息的语言,包括问及被骚扰人的性器官、个人隐私,以及发出与性相关的声音、信息或图片等。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预防和应对非意愿性关注?

    重视但不要过度惊慌

    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开始产生性吸引并受到性关注是很正常的。但其中有一些性关注,无论是来自陌生人或熟人的猥亵性言语、行为,都可能是对孩子有害的非意愿性关注。此时,父母应及时了解事发后孩子的感受,肯定他们的感受,并赞扬他们及时跟父母沟通的做法,鼓励孩子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比如教会他们什么是许可,什么是拒绝,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给予许可或拒绝,这样做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

    作为监护人,父母在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不必表现出过度的惊慌,寸步不离地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鼓励孩子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

    站在孩子一边

    当受到非意愿性关注时,一些孩子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招致这种令人讨厌的性关注,从而产生对自己身体的厌恶和羞耻感,并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在受到性骚扰或性侵害时也更不愿意去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

    因此,当孩子遭遇类似的状况时,父母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非意愿性关注是对他们身体权利的侵犯,而受到这样的对待绝不是他们自己的错。父母应该积极关注孩子在事发后的情绪变化,安抚他们情绪的同时保证能和他们畅通、平等地交流,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是和他们站在一边的。

    和孩子谈论何为公共场所性骚扰

    公共场所的性骚扰指在交通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商场、酒吧等发生的性骚扰。公共场所的性骚扰包括含有性含义的口头或肢体行为,在他人非意愿的情况下触摸、拍打或捏掐,以及色眯眯地注视他人的身体,不顾其他人感受大讲“黄色笑话”等。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遇到了性骚扰,父母应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情绪甚至生理变化,及时和孩子沟通,确保其安全后告诉他们受到性骚扰绝不是他们的错,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遭遇。父母在和孩子普及有关性骚扰知识时,要特别教会他们如何预防性骚扰的发生,并提前演练在不同场所应对性骚扰的措施。以下几种教孩子应对街头性骚扰的做法可以供父母参考——

    请求街上其他成年女性或一家人陪同一起走到安全区。比如:“那边有一群人朝我吹口哨、喊叫,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能不能和你一起走这段路,尽快离开他们。”

    立即拨通可信赖的朋友或父母的电话,并一直保持通话状态直到走到安全区;

    立即走到人多的地方、街边有人的商店或饭馆里;

    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大声呼喊,比如:“你的行为让我作呕,离我远点儿吧!”“如果你有孩子,你敢跟你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吗?”

    留心孩子使用的手机和社交媒体

    频频发生的网络性骚扰、网络性剥削等不法危害行为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性健康。父母在孩子接触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应留心孩子看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别是让孩子沉迷的文化产品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关注。一些影视作品里传达狭隘的两性感情观和恋爱观,比如无论是否喜欢,来自异性的性关注必然是女孩梦寐以求并感到骄傲的事情。这让很多女孩在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很难区分对方的语言或行为是否恰当。

    父母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观看他们喜欢的影视作品或各类娱乐节目,创造机会和孩子交流节目里传达的对两性关系的不准确或错误描述,比如问孩子:“电视里的女主角都明确提出了拒绝,那个男生还是不依不饶,你怎么看?”此外,父母可与孩子交流当下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现象和文化,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辨别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

    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

    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便是教会他们如何说“不”。让孩子知道未经他们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可以在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触碰他们身体的任何部位,遇到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情况,立即说“不”,并及时告知可信赖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很多孩子会因为同伴压力或社会性别规范而羞于说“不”。很多女孩从小被教育要保持女孩应有的“甜美”“乖巧”“温婉”等形象,当她们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比如被异性挑逗,甚至是强迫发生肢体接触时很可能会因为羞于拒绝而选择服从。同样,很多男孩从小被教育要有“洒脱”“不拘小节”等所谓“男子汉气质”而要求自己“能忍则忍”。当他们遇到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非意愿性关注时,他们很可能会屈从于同伴压力或“男子汉气质”而羞于说“不”,更不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

    因此,父母应在孩童时期就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说“不”的权利和应该说“不”的场合。父母可以根据以下提问清单帮助孩子消除障碍,勇敢说“不”:

    是否让你感到不舒服?

    不敢说“不”是不是因为害怕伤到别人?

    不敢说“不”是不是因为害怕自己因此表现得不像个“男孩”或“女孩”?

    是否会因为朋友或同学的压力而不敢说“不”?

    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个人界限时,还应教会孩子如何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和权利,当做/说出了令他人不快的行为或言语时(即使是无意的),也应该及时道歉,因为那是不尊重他人身体权利的错误行为,只有在维护个人界限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才有利于建立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

    保证孩子的安全

    父母在尊重青春期孩子享受其个人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在和同龄人相处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比如告诉孩子酒精和毒品会影响人作出理智的判断和决策,尽量避免酒精,更不能碰任何毒品;去人多的场合,尽量结伴而行;保证通讯畅通,及时告诉父母自己的处境和需求;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车,即使是同龄人;教会孩子应该如何有效地拒绝非意愿性关注,用什么样的言语(包括肢体言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监护人,当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有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克服难关。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可能已经承受的精神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并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保护机制,这也是保障孩子健康、福祉和尊严的必要做法。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性教育课题组特约供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