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张新凯 穆思远
初见刘杉时,实在很难想象,“90后”的她,已经在科研上取得累累硕果:“基地十大练兵备战先锋”火箭军“三小”革新竞赛铜奖、火箭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
“前不久,我被火箭军表彰为‘十大砺剑尖兵’,开心的同时,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激励。”刘杉激动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作为旅队的专业技术工程师,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任重道远。
“能力从不会凭空而来”
“奋力攀登人生新高峰,才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该旅技术室主任宋忠海介绍,6年前,刘杉主动申请从通信专业转岗到导弹专业,走进把脉导弹飞天的“技术高地”,从此踏上了与导弹同行的进阶之路。
“一个通信专业出身的女硕士,如何胜任导弹专业岗位?”面对众人质疑,刘杉感到一股极度“压迫感”:“专业学习不对口、操作规范不了解、测试程序不熟悉……怎么能行!”走进未知的导弹专业领域,刘杉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她主动问专家、查资料,立志要把理论吃透、把原理弄懂、把专业学精。
带着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刘杉向导弹专业原理“发起猛攻”,一边在技术里“啃骨头”,一边在导弹发射架下潜心钻研,并主动申请外学外训机会,真诚地向科研人员、厂家师傅、技术骨干虚心请教。在装备生产厂家见学期间,刘杉遇到难以消化的知识时,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挑灯夜战:线路布设复杂,她就一条条理顺;连接关系搞不懂,她就一次次跑图;查找故障时间长,她就一步步简化动作;排故操作记不准,她就一遍遍反复强化……靠着这股“钻”劲儿,刘杉徒手记下3大本20余万字的专业笔记,被官兵称之为“学习宝典”。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刘杉深知,能力从不会凭空而来。为此,每当部队遇到外出驻训任务,她都第一时间申请进场。由于野外训练场距离宿舍较远,为了准时到达训练区域,刘杉不仅要提前起床,还要摸黑走一段山路;训练一线条件艰苦,风餐露宿是常事,刘杉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日积月累、斗转星移,她与发射分队、技术分队官兵成了“铁哥们”,并被大家尊称为“杉姐”。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担任导弹技术工程师以来,刘杉先后参与两型导弹试验发射,9次参加驻训演练现场把关排故,不仅从一名跨专业的“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把关”,而且还摸透导弹的“脉络”,入选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
“质变是量的累积飞跃”
2023年下半年,旅队参加上级战斗突击检验任务,刘杉扎着“马尾辫”在操作现场“若隐若现”:一会儿跟随在操作号手身旁,一会儿穿梭在技术把关人员之间,并不时停下脚步,严谨细致地把脉导弹测试操作的各个环节。旅领导看着刘杉来回穿梭的身影,忍不住说:“天天在外风吹日晒,皮肤黑黢黢的,如果不仔细分辨,真看不出来她是个丫头!”
此次任务,刘杉作为唯一一名女技术干部,除了临时回单位整理数据外,持续在训练一线奔波6个多月,经常彻夜鏖战。
一天凌晨,刘杉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叫醒,原来是装备突发故障,值更号手轮番上阵处置,都无济于事。
时间就是生命,故障持续一秒钟,装备的危险性就增加一分。刘杉来不及换衣服,顺手拿了一件上衣冲出了寝室。穿过凹陷的路面,刘杉一步一个脚印,在漆黑的深夜中不断摸索前进,及时出现在实装操作现场。
看着大汗淋漓的刘杉,不少官兵竖起大拇指。她先确认机器工作正常,然后返回设备舱检查线路,最终将故障锁定在某型设备柜。面对柜中交错纵横的线路,她冷静分析、沉着判断、果断处置,指挥数据很快恢复正常。
回到寝室的时候,东方已经泛蓝,此时她没有一点儿睡意,便拿出专业笔记本把“故障排除方法”一一记录下来。翻阅刘杉的专业笔记本,如同翻阅她的成长史,大大小小试验的故障记录、数据分析,以及有过的疑问和找出的答案,都记录得工工整整、一目了然。
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也让刘杉在各项任务中能够冷静处置、轻松应对。那一年,该旅执行某型号导弹定型试验发射任务,刘杉经常加班至深夜。但无论加班到多晚,第二天她都会全程参训,参与任务部队技术把关。连续高强度超负荷运转,让刘杉的身体开始“报警”。一次,她连续3天高烧不退,走路直打晃。单位领导和身边战友都劝她多休息,而她才休息了一天,就不听劝阻回到训练场,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导弹能飞天,技术是关键。”只要对战斗力建设有贡献,再难的事也要干、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因为,刘杉心里明白:“能战,方能止战!”
“战斗或在下一秒打响”
黑沉沉的夜空,没有星斗。
刘杉紧握手中的“英雄牌”钢笔,眼神不停扫过挂满墙壁的电路图,快速在规程上标下注脚。
一本本操作规程,摆满了刘杉办公室的案几。每次“战斗”结束后,她都会将号手的反馈汇总整理,再结合原理对操作规程进行细微调整。
近年来,武器越来越集成,操作步骤越来越简化,但刘杉的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少,因为不断牵动她思绪的是规程之外的“空白”——某型导弹刚刚试验定型,相关专业学习教材在整个火箭军系统还没有“学习样本”。
“专业教材是备战能力生成的源头活水,必须尽快给官兵梳理一套实用教材。”为此,刘杉把跟踪见学期间整理的相关资料,按照层次和岗位需求分别梳理“能力清单”,重新架构“知识框架”。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不大的办公室里,板凳、笔记本和台灯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数不清的键盘敲击声、30余本徒手写下的笔记、13张被勾画到破损的电路图,见证了她的拼搏钻研。
为验证“纸面数据”的可行性,一次,刘杉写完一堆参数后,模拟计算机总是执行不了预想指令,尝试了几次都调不通。她就守在电脑旁一天没出门,参考的专业书籍在案头堆成了“小山”。第二天深夜,看到计算机模拟通过后,她才想起身旁已经坨成一块的泡面。
历经2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由她主导编写的《某型导弹图集》《某型导弹弹上控制系统仪器与设备》两本教材终于首次成稿,参与编修的26册《两型导弹专业规程教材》也先后印发部队,不仅提高了官兵学习训练的针对性,还有效缩短了操作骨干成长周期。
“战斗或在下一秒打响,事关备战打仗的事,一刻也不能等!”面对耀眼成绩和叠加光环,刘杉平静地说,作为新时代的女军人,必须练强手中的“枪”,战出自己的“范”,自觉扛起属于每个人的打赢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