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深1°

版面: 视点评论

凉山不“凉”

——四川甘洛关爱妇女儿童行动纪实


    7月22日,在甘洛县河东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大学生志愿者正在辅导小朋友完成暑假作业。

    7月14日,在甘洛县罗群村桑旅融合现代农业园区,几名妇女正在蚕房里忙碌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文/摄

    夏浓暑盛,阴雨延绵,裹挟着大量泥沙的尼日河穿城而过,奔向远方。“火把节”临近,空气中更是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7月初,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同全国妇联2024年第三批“树新风 促振兴”接力工作队一行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来到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切身感受甘洛深入关爱妇女儿童的生动实践。

    关爱,为儿童播洒阳光

    上午11点14分,复兴号列车抵达甘洛南站。一个小时后,40余名儿童从这里出发,乘坐高铁去往古都西安,参加由甘洛县妇联主办的走出凉山看世界——“携手看长安”夏令营活动。

    得益于新成昆铁路的开通运营,沿线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孩子们也有了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

    八百里凉山,布满起伏不定的平坝与山原。家在山里,山也在山里。千百年来,走出大山成为一代又一代凉山人的梦想与坚持。

    木乃以福的家在距离县城16公里外的玉田镇永久村,初次见面,他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在西安参加夏令营的所见所闻。“我印象最深的是去了大唐不夜城,还看了《西安千古情》的实景演出。参加这次夏令营,我交了很多好朋友,也开阔了眼界,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去外面读大学。”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木乃以福和哥哥一直跟随奶奶生活。刚刚参加完中考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甘洛中学直播直升班录取。这个班级有着全甘洛县最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们从初中开始就通过直播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共享优质师资力量。

    直播班又称网班,是甘洛中学为了应对生源流失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基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因素,甘洛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多成为一道社会治理难题。

    近年来,甘洛县妇联积极落实“妇女儿童健康关爱”要求,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童伴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营造出关爱保护留守困境儿童和特殊群体儿童的浓厚氛围。

    7月18日上午,一场“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工作座谈会在甘洛县妇联召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20名“爱心妈妈”齐聚一堂,相互分享与结对孩子们的帮扶相处情况。

    “爱心妈妈”解古衣格说:“在我带孩子参加‘警宝暑期夏令营’活动时,我看见孩子崇拜地看着穿了一身警服的我,那一刻我明白我给了她安全感。我想我就是她的妈妈,我会让这份安全感时刻陪伴着她长大。”

    帮扶,索玛花开幸福来

    午后,记者走进甘洛县新市坝镇的彝绣工坊,阿衣赤金莫正和其他几名绣娘一起,安静地坐在桌前,手中的针线快速游走,十指翻飞间,一朵向日葵逐渐出现在深蓝色的头帕上。

    工坊内的货架和墙壁上,摆放着各种彝绣商品——上衣、百褶裙、箱包……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马上要过‘火把节’了,我们这里好多衣服都被租售了出去,剩下的都是定制款。”阿衣赤金莫告诉记者,甘洛是彝族头饰之乡,她们制作的头饰可以搭配任意类型的衣服。“最贵的头饰可以卖到1000元,这些绣娘技艺都很娴熟,手快一些的,收入能达到600元一天。”

    今年35岁的阿衣赤金莫从事彝绣已有12个年头。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成立个人工作室,再到成立甘洛索玛薇薇服装刺绣有限公司,阿衣赤金莫已带动周边一大批少数民族妇女通过手工刺绣实现灵活就业、增收致富。

    彝绣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曾经,能否绣出美丽服饰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如今,这门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走出“深闺”,不仅成为推广彝族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更成为助力凉山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激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传承和发扬彝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妇女彝绣技能、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甘洛县积极组织开展彝绣、种植养殖、电商直播带货等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升从业妇女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守着家。”已成为不少彝族妇女的真实写照。

    带动,山区村寨迎蝶变

    从甘洛县城出发,越野车沿着石甘公路盘旋而上。路边河水湍急,头顶乌云密布,约莫半小时后,记者一行到达田坝镇兰池村千亩凤凰李基地。

    见到兰池村村委会副主任、妇联主席古大群时,她正在葡萄种植大棚内修剪枝条,查看葡萄长势。“再有一个月时间,我们种植的‘阳光玫瑰’就可以上市了,今年预计能产1万余斤,到时候欢迎你们来品尝。”

    兰池村平均海拔1500米,年光照时长可达1660小时,昼夜温差15℃,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果生长。2021年,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村民后续安居就业难题,古大群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抓住脱贫攻坚机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过去我们没有经验,近两年通过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已见成效。今年的水果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两三番。”古大群说,如今的兰池村,正锚定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朝着农旅融合方向全面迈进。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与兰池村毗邻的罗群村,立足当地“种竹用竹”习惯,开辟了一条助力妇女居家增收的新路径。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基本的竹编工艺技能,现在我会编篮子,还会编茶杯、酒具的套子。竹编没有干农活费力,有空闲就可以编。”“相信以后我能通过竹编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日子会越过越好。”……在前不久举行的甘洛县“竹编工艺”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几位妇女代表在发言时说道。

    2021年10月,凉山州启动“树新风 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各级妇联组织立足职能,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在思想引领、关心关爱、培训赋能、新风养成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古文记载:“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但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妇女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已然成为一方热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