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放
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这次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网络主播、用户增长运营师等数字经济孕育的全新岗位。此外,绿色是新职业的一大“标签”。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已有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
毫无疑问,新职业发展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但目前国内技术型人才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尽快解决日益凸显的人才供需矛盾,是推动新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职业“上新”,反映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新活力。像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滑雪巡救员等新职业,生活服务体验员、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新需求,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当然,新职业的发布只是职业建设的开始,还要及时对新职业进行规范认证,这有利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展求职者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职业“新”潜力,更需要用“心”呵护。具体来说,就是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加大培训力度。在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当下,对业界的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显得滞后,因此,必须对新职业有一个客观、全面认识,在政策、法规、导向、职责、标准、培训等诸多方面,制定出一套完整措施,尽快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总之,新职业孕育新希望,人才缺口亟待补上,如此才能为业界培育“新鲜血液”,打开就业“新窗口”。在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当下,从业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本领,对从业人员培训的速度也要加快,这无疑是关键一环。否则,新职业、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就会降低,不利于新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