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老营庄村“夏都和姐”婚调工作室上演了温馨感人的一幕:唐某某和妻子在“和姐”安庆艳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两人因家庭琐事产生的多年积怨终于化解。在西宁,像安庆艳这样的“和姐”、这样的和解故事还有很多。
据了解,今年西宁市首批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服务站——“夏都和姐婚调工作室”在西宁市五区两县的40个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成立。
“短短几个月,一个个‘夏都和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基层妇女、群众的身边。”西宁市妇联办公室主任樊颉感慨道。
在西宁市妇联主导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发动和培养广大基层执委、专家、巾帼志愿者,借势借力整合村(社区)妇联主席、网格员加入婚调员队伍,设立专职调解员公益性岗位,探索“和姐+公安”“和姐+法院”“和姐+民政”“和姐+司法”“和姐+社区”“和姐+企业”互融互通模式,通过疏导“情”、道明“理”、普及“法”的形式开展调解,做好纠纷登记、研判分析、案卷归档等工作,达到“调解一案、和睦一家、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有事找和姐”的理念逐步深入千家万户。
有了“和姐”,妇女群众的心声有人听、委屈有处诉、难事有人帮。走进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塔尔沟村的“夏都和姐工作室”,一眼就可以看到墙上“排忧解难,一心为民”的锦旗,这是村民送来的“谢礼”,也是对“和姐”工作的肯定。
“谢谢您,多亏了您的帮助,让我明白了我和丈夫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和亲子关系。”在安庆艳的帮助下,老营庄村村民王大姐打开了心结,重建了融洽的亲子关系。一个个“夏都和姐”的标志,一张张随处可见的“和姐”笑脸,“和姐”通过自己的专业和才能,调解、共建一个个温暖的家。
打开“夏都和姐工作室”的工作台账,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群众诉求和工作情况,从很多调解案例中能看出,不少夫妻负气而来,和气而去。按照“五有”(即有牌子、有阵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报酬)的创建标准,西宁市各级妇联组织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联动,细化完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制度,设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窗口、工位等,着力打造“夏都和姐”婚调工作品牌,全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
“和姐”志愿者入村入户、入社入企,进行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同步开展反家暴、防性侵、家庭教育宣传,走访困难家庭,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用心倾听妇女群众的呼声,用法律、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可以说,这是西宁市各级妇联组织带领下的妇女力量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拥抱,也是‘和姐’赋能与平安建设的‘双向奔赴’,必将以有力的组织保障提升基层化解婚姻家庭纠纷质效,助推平安西宁建设。”樊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