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青海

“江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有爱更走心


    □ 青海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左玉玲

    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青海省妇联聚焦留守困境儿童急难愁盼,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四强化”推动“江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行动取得实效,护航留守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关爱服务有爱更走心。今年以来,青海省3992名“江源爱心妈妈”与4854名留守困境儿童实现精准结对,关爱儿童的浓厚氛围在青海蔚然成风。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关爱服务大格局

    推进“江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行动,将其作为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实施家庭服务巾帼行动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系统谋划,切实让这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惠及千家万户。青海将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纳入《青海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设立青海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22个职能部门联动保障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权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关爱工作大格局。青海省妇联切实履行引领服务联系职能,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民政厅等11部门印发《深化开展“江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召开青海省“江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部署会,多次通过视频会等方式调度工作进展、完善工作细节,因地制宜推动关爱行动落地落实。

    强化目标任务,织密关爱服务爱心网

    主动对标“温暖守护”“赋能成长”“爱心助力”三大计划,在织密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网上下功夫,主动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底数清、信息实。积极探索创新“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精准微关爱服务模式,与省检察院、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建“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3个,针对涉案罪错未成年人进行“1+N”联合帮教救助,探索实施“蒲公英”护蕾小屋青海地区试点项目3个,解决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深化全省120所“维权服务站”、700余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站点)作用,做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

    强化分类施策,汇聚关爱服务大能量

    坚持五级妇联上下联动,聚焦结对谁、谁来结、怎么结的问题,探索以关爱联助、阵地联用、发展联动为主要形式的“三联”机制,打通关爱服务留守困境儿童“最后一米”。联动省民政部门广泛开展“巾帼进万家·爱心敲敲门”行动,在走访了解儿童及家庭需求困难基础上,征得监护人同意后,综合考虑儿童家庭监护、身心发展等情况,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实现精准匹配结对。组织“江源爱心妈妈”以“七个一”(制订一份学习或成长计划,开展一次集中慰问或关爱活动,每月一次电话或视频关心问候,帮助实现一个微心愿,过一次生日或有意义的节日,参与一次亲子活动,写一封爱心家书)为载体,深入留守困境儿童家中开展思想引领、家教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帮扶、安全教育等关爱服务,奔走于城乡各个角落,用爱托起了弱势群体的新生命,点亮了百余个家庭的新希望。

    强化协调联动,实现关爱服务全覆盖

    发挥“联”字优势,利用各类资源,汇集社会力量,用心用情用力常态化推进“江源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服务。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大力宣传防范校园欺凌、防范侵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运用动画、漫画、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将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搬入网络课堂,构筑未成年人保护的网络安全底线。

    “江源爱心妈妈”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进一步在健全“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工作体系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关爱服务留守困境儿童的能力水平,努力让儿童心有所依、身有所护、难有所帮、梦有所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保护留守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