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家视界

版面: 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程砚秋嫡孙程受珩:

祖父的大格局引领我前行


    程砚秋与夫人果素瑛。

    程受珩在“程砚秋及程腔程韵”讲座上留影。

    编者按    

    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一代大师,他不仅艺术造诣深厚,推动了新中国戏曲改革的发展,而且,其高洁的精神品格也为家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值得世人学习传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早上八点,程受珩已在北京东二环的一栋写字楼里忙碌起来。身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的嫡孙,中国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程受珩希望努力把程派艺术传承工作做好。

    “最近,我一直为《程砚秋画传》搜集资料,这本书以祖父人生中主要交往的人物为主线,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全面展现祖父的艺术与精神品格。”程受珩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作为晚辈,他认为爷爷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弘扬民族精神不懈努力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辛勤耕耘、进取创新的一生。他的精神品格,至今深刻地影响着程门后代。

    艺术追求:

    开创京剧表演艺术的新里程

    1904年1月1日,程砚秋诞生于北京后海旁的小凤翔胡同。他未满两岁父亲就去世了,幼年家道中落的程砚秋,6岁时因家贫随母亲拜师荣蝶仙学戏,成为“手把徒弟”。旧时代培养戏曲演员主要有三种方式:出钱请教师教戏、进科班学艺和“写卖身契”给老师当徒弟。程砚秋属于最后一种,需要签“卖身契”,承受打骂,承担杂务,学艺期间的收入全归师父。

    荣蝶仙脾气暴躁,经常对徒弟拳打脚踢。一次,程砚秋因未能及时开口唱《宇宙锋》而遭毒打,腿上留下淤血疙瘩,20年后在德国才治好。荣蝶仙对他的练功要求极为严格,使他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他先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再改学青衣。

    程砚秋以惊人毅力熬过艰苦训练和老师的严酷对待,11岁登台演出,凭超凡的文武之功崭露头角。在北京丹桂茶园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获得了行内外的认可。

    “祖父在十三四岁‘倒仓’之后,幸运地遇到了罗瘿公、王瑶卿、梅兰芳三位老师。在恩师的帮助下,程砚秋勤学苦练,不怕困难,把自己声音的短板变成了优势。” 程受珩聊起祖父学艺的故事,他最为感慨的是祖父“敢于吃苦的同时,也养成了他发奋努力,一诺千金,恩怨分明的性格”。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锁麟囊》唱腔幽咽婉转、刚柔并济,至今在舞台上久唱不衰。“《锁麟囊》是程派代表剧目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失,反而受到不同年代观众的喜爱。”程受珩向记者讲述了这部戏背后的故事——

    一次,戏曲作家翁偶虹在程砚秋家做客,程砚秋讲了《只麈谭》中“赠囊”的故事。翁偶虹听后,便创作出京剧《锁麟囊》。在程砚秋看来,不必受传统唱法的限制,越是长短句越能唱出新腔。翁偶虹心领神会,在唱词中加入不少长短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让椅”唱段。

    “祖父创设了适合长短句唱词深邃曲折、亢坠断续的唱腔,突破了京剧‘千部一腔’的格律。”

    程受珩介绍,祖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锐意创新,且始终把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发展程派唱腔艺术,1932年,已是名家的他放弃演出,赴苏、法、英、德、意等欧洲国家游学14个月,对比西洋音乐,他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也坚定了改革中国戏曲的信念。他先后撰写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等理论文章,梳理自己对京剧艺术的思考,并将之付诸实践。

    “1950年前后,祖父自费在全国各地进行戏曲调研,提出‘要保持京剧是中国的、民族的,而不是欧洲的、西方的,就要发挥我们的优点,要给世界保留这个特殊的剧种’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敬畏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理念。”程受珩激动地说,祖父的艺术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程砚秋创立的程派艺术,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精神之光:

    坚定保家卫国的信念

    程腔久远,秋声留韵。

    今天,我们从《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许多引领时代思想的艺术作品中,不难感受到程砚秋那炙热纯真的爱国之情。

    “‘为艺术而艺术,不结合政治不对。但只强调政治而忽略艺术性,也不能达到目的。新艺术就是要把政治通过美好的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实现教育的目的’。这是祖父始终坚持的艺术理念。”程受珩谈道,祖父在大半生的求索中找到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日寇强令梨园公会组织北平所有名角举办联合义演,以制造沦陷区祥和安乐的假象。程砚秋坚决拒绝:“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程受珩介绍,祖父1943年至1945年过了两年乡间隐居务农生活,这期间,他坚持练功,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抗战期间的炮火硝烟,使祖父在思想情感上经历了一次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满怀激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在周恩来、贺龙的介绍下,成为京剧界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艺术家。

    抗美援朝期间,程砚秋放弃工资、捐献收入,积极购买国债,主动要求赴朝慰问演出,支援志愿军。

    程受珩回忆,祖母果素瑛为人刚正、操守清廉、相夫教子,持家谨慎。在岁月艰难时,默默地陪伴着、全力支持着祖父的艺术事业,夫妻相濡以沫。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令人敬佩,也为子辈、孙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人格魅力至今影响着我们,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程受珩从祖父的大义之举中悟出:“格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成就大师的要义——先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再提高则要以警世济民为己任,教化民众,进而达到悲悯的境界。”

    程砚秋二十多岁时在《我之戏剧观》中提出,戏有四德:立品、智能、端庄、洁烈。即戏品,智慧和能力,端庄大方,高洁刚烈。

    对照祖父的戏剧观,程受珩的理解是:戏品如人品,智慧在后天的历练中逐渐博大精深,能力在人格修炼中追求完美成熟;端庄和洁烈是所有人所追求的美好道德形象。

    前不久,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京剧院联合主办的纪念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谈道:“爱国主义精神是程砚秋从旧社会戏台上光彩照人的名伶到走向新社会艺术家所展现的精神底色,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士人的风骨与责任担当。”

    传承之路:

    将祖父的人品与艺品延续下去

    “我由祖母一手带大,耳闻目染在家风上受到较好影响,亲眼所见及经历过不少事,未觉优越,反而感到更多责任和义务。”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程受珩说很佩服祖母,祖母与祖父同甘共苦,感情笃定,在特殊年代,为了保护好祖父留下来的艺术遗产,祖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已过花甲之年的程受珩,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感慨道:“虽然我没有祖父的艺术成就,也没有从事演艺事业,但深受祖父能吃苦、敢于拼搏精神的感染。祖父的诚心、道义、使命感深深影响着我。”

    20世纪70年代,程受珩怀着报国之志参军入伍,退伍后,他努力学习文化课,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2月份退伍回来,7月份就要参加高考,为了排除一切干扰,我在家里的一间小屋里复习功课。在特殊时期,我的小学、中学基本没上过课,说是复习,其实是从头学起。夏天炎热,但冥冥之中祖父在激励着我争分夺秒,最终我成为北大学子,祖母非常高兴。”程受珩谈起自己冲刺高考一事,脸上露出了微笑,祖母说他认定了目标就下决心去做,这一点像祖父的作风。

    程砚秋有侠义之风,扶危济困、对尘世持“悲悯”态度;对待压力和打击则“偏活不死”,有绝不妥协的精神气概,令程受珩深深敬佩。

    抗日战争期间,一对夫妇带女儿逃到上海,支个地摊做牛肉面。程砚秋得知后让朋友将50块大洋转交给这家人。“这家人用这50块大洋开了一家店,几年后祖父再到上海,他们要给祖父磕头答谢,并说以后吃牛肉面不必付钱,此后,我祖父再也没有去过,他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程受珩说,祖父慷慨解囊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的事还有很多。

    在程受珩人生成长路上,无形中也养成了乐善好施、豁达通透的人生观。

    身为程砚秋的嫡孙、中国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弘扬经典国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程受珩当下持续思考的课题。

    今年是中国程派艺术研究会成立的第三十一个年头,研究会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开展艺术沙龙、组织研讨会等,在传承和发展程派艺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在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同时,程家后人愿与有缘之人共同研究程派艺术理论、继承、发扬程派艺术,弘扬好国粹。也希望和同仁一起,将祖父的精神品格传承下去。”程受珩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