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一到中午11:30,沈阳市和平新村社区食堂就排起了长队,3个热腾腾的大包子、一份小菜和汤,总共才10元钱。住在社区的柴大爷每次到食堂都要买好几份:“这儿的饭菜都是真材实料,吃着放心,晚饭、第二天的早饭都一起买回去,省事儿!”
后厨里,五位“振玉里院”小组的阿姨忙得不可开交,拣包子、盛汤、分装小菜……三伏天阿姨们戴着口罩、无纺布帽子,围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得顾不上擦拭顺着额头流下来的汗水。
在和平新村社区,有四组志愿者团队,她们平均年龄70岁以上,从周一至周五,这四组团队轮流在食堂亲手为居民制作餐食,她们用爱和奉献,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吃到了“妈妈的味道”,社区食堂也因此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妈妈厨房”。
一年间,一万多居民享受到了来自“妈妈厨房”的美味,其中60余名困难群体和高龄老人获得免费餐食,四个“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收获了“双向奔赴”的爱与感动,居民间的邻里关系更是在“妈妈厨房”提供的一餐一饭间得到了升华。
“一波三折”的社区食堂
和平新村社区地处沈阳市中心城区,辖区共有26个楼院,平均房龄30年以上,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几年前,和平新村辖区还处处可见私搭乱建、杂物堆积、坑洼污水,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小区。
2016年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和平新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党委将辖区单位闲置的办公用房盘活为居民活动中心,增加文体、健康、娱乐设施。由于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高达约22%,其中,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也占有很大比例,社区在改造时特意打造了一个社区食堂,方便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就餐。
起初和平新村社区引入了第三方运营。“他们配了一整套厨师和服务人员进驻社区食堂,但由于社区客流量小,食堂运营成本高,第三方逐渐退出了运营。”和平新村社区副书记史悦依格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之后社区也尝试过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订餐,但由于配送不及时、菜品口味等问题,也终止了合作。
2023年4月,社区书记张明伟在社区2楼会议室召集社区居民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社区老人就餐问题。居民们各抒己见:“不行咱就自己干!”突然间的一句话,点醒了张明伟:“对啊,咱们社区一直践行‘两邻’理念,以‘居民服务居民’,但运营食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居民自己干能行吗?”
张明伟正在犹豫之际,大家伙都站了起来,“我报名!”“我擅长面食!”“我可以炒菜……”一时间,会议室沸腾了起来。
“妈妈厨房”正式上线
说干就干,社区立即招募辖区内有时间、有厨艺、有爱心的志愿者来参与厨房项目。没想到招募活动一开始,大家一呼百应、争相报名。“社区一直在做实事儿、做好事儿,我们也愿出把力气,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餐问题。”董艳菊和老伴儿王大舜率先报了名。
体检、办理健康证、购买意外伤害险……不到半个月的筹备时间,2023年4月19日,“妈妈厨房”开始试运营。社区每日在网格微信群内预告通知第二天的餐食目录:每周二、周四包子、馅饼等面食,10元一份,赠送小咸菜和汤;每周一、三、五炒菜米饭套餐,12元一份,一荤两素赠送汤。
“做包子、馅饼工作量比较大,咱们头一天把菜备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开包。”今年67岁的韩秀琴是面食小组的巾帼志愿者,她告诉记者,阿姨们都是在家做饭的行家里手,但要是卖给居民们,就怕卖相不好,让大家笑话。“最开始由于面没有选好,蒸出来的包子全都开了花,但居民们不嫌弃,都争着抢着要,说这样的好吃。”提起这段“小插曲”韩秀琴觉得居民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是“妈妈厨房”能够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邻里和谐互融共治
“妈妈厨房”的成功运营让社区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特别是解决了独居老人的生活难题。
史悦依格告诉记者,社区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免费餐食,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订餐服务、上门送餐服务。
走进社区厨房,明厨亮灶、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设施一应俱全,
为了规范“妈妈厨房”的运营,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签到签退制度、物资采购等台账规范制度和厨房清洁消毒流程等保障用餐环境的安全。
“妈妈厨房”志愿团队在社区大力支持之下,4支妈妈团队备案成为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同时吸引了辖区的驻街单位、爱心企业的捐赠,随着社会资源汇聚而来,志愿者们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如今,随着“妈妈厨房”在居民间的口碑越来越好,共有56名志愿者参与到“妈妈厨房”的志愿服务中来。
“妈妈厨房”以居民服务居民的助餐志愿服务,打破了以往社区食堂的运营模式,在增进邻里感情的同时,助力基层治理互融共治,激励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志愿服务,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以“和睦、和善、和美、和谐”为目标,以“共治共享、共驻共建、共商共议”为支撑,沈阳市和平区在基层治理中注重探索实践,聚焦居民需求,不断深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设,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向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及全民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模式转变。
以党建共建聚合多方力量、以互联互动促进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将“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表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顿热乎饭,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南市场街道将以“妈妈厨房”的运营模式作为经验进行推广,通过邻里互助、结对帮扶、慈善组织参与等方式,为留守、高龄、失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助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