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2024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PDF版下载

版面: 2024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男女并驾绽放中国精气神

——写在巴黎奥运会闭幕之际


    ▲ 7月28日,中国选手崔宸曦在比赛中。当日,在巴黎协和广场进行的巴黎奥运会滑板女子街式决赛中,中国选手崔宸曦以241.56分的成绩获得第四名。

    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 7月31日,潘展乐在比赛后庆祝夺冠。

    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摄

    ▲ 8月3日,郑钦文在比赛中庆祝得分。当日,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赛中,中国选手郑钦文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得金牌。

    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 8月9日,刘清漪在比赛中。当日,在巴黎奥运会霹雳舞项目女子铜牌赛中,中国队选手刘清漪战胜荷兰选手英迪娅,获得铜牌。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8月1日,中国选手杨思琪在女子冲浪项目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马平/摄

    7月28日,中国游泳队“劳模”张雨霏获得女子100米蝶泳季军,颁奖仪式后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8月2日,中国组合王欣瑜(左一) 张之臻(左二)获得网球混双项目银牌。这是他们与冠军、季军在颁奖仪式上友好地合影。  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8月5日,羽毛球女子单打亚军中国选手何冰娇手拿西班牙徽章在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王恒

    巴黎奥运,是中国体育健儿的又一次绽放,也是中国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当巴黎圣火渐渐熄灭,一幕幕“超燃”的瞬间依然激荡在我们心间——

    不惧艰难、不畏强手、敢于挑战,刷新纪录、创造历史、突破极限,中国男女运动员携手并肩,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一个大大的赞。那些感动、欢笑与泪水,源自中国人对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认同和追求,这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一个奋斗的时代,体育闪耀着独特的光彩;对体育的尊重和志气,映射国家强盛的气质。

    无论是传统优势项目的“一枝独秀”,还是非传统优势项目的历史突破,无论是赛场的激烈拼杀,还是与国外运动员友善的互动,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从容自信和侠骨柔情。这是独属于东方大国的自信和格局。

    中国体育,已经创造奇迹——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40枚金牌,创造境外参赛历史最佳战绩。

    中国健儿,必将载入史册——他们秉持的中国精神,为奥运精神注入了动人心扉的价值内涵。

    突破

    纵观本届奥运会,用“一往无前、气势如虹”形容中国体育代表团毫不为过。

    “‘Queen Wen’这个词,我实至名归。”张扬的野心和自信,自郑钦文夺冠的那一刻,再无人质疑。

    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上,郑钦文“拼”出了中国网球新的历史和传奇,而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人敢相信她能走到这一步。

    半决赛时,郑钦文面对的是她从未赢过的对手、世界第一的波兰名将斯瓦泰克。决赛的对手,则是前世界第一的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高压之下,她做到了,21岁的郑钦文成为首个获得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的亚洲运动员。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体能上的突破,也是精神上的突破。

    中国在自由式小轮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背后是18岁小将邓雅文的从不放弃。左脚趾骨骨折、左肩右肩习惯性脱位、右肩做过植骨手术……训练时的反复摔打、锤炼心性、磨砺勇气,“摔出来的强者”最终“破茧成蝶”,在奥运舞台上凌空飞舞,强势摘金。

    在非传统优势项目上,要想打破“垄断”并非易事,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需要突破心理障碍的爆发。

    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美国队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保持不败,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是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中国队做到了,中国游泳队一战封神,以一场史诗级的胜利,打破了美国队长达40年的垄断,在泳池中他们用实力打破偏见、突破自我。

    攀登更高的山峰需要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女子七人制橄榄球、滑板、山地自行车……巴黎奥运会,我们看到太多惊喜和意外,从遥不可及到遥遥领先,中国奥运健儿用一次次突破告诉所有人,赛场上没有什么不可能,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可能。

    自信

    奥运风云,牵动人心。当我们和家人、朋友坐在电视机前,期盼“中国军团”一次次攀峰突破,守候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更渴望看到并从中汲取力量的是,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展现的中国自信。

    “自信”,是国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也是创造伟大事业的文化根脉。中国体育事业的一次次“破圈”,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自信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

    激烈的奥运赛场,也回荡着“中国风”的意蕴。

    在颇具艺术气息的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比赛项目中,中国姑娘们将极具东方意蕴、包含中国元素的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丝弦声动,凤鸣巴黎。中国艺术体操从欧洲强队手中“抢到”集体全能金牌,这是中国艺术体操的奥运首金。她们打破了欧洲对艺术体操的垄断,更将“中国风”吹向世界。

    在艺术体操团体3带2球项目《凤鸣凌霄》中,中国古风乐器奏响,队员们在两分半的时间里,展现着汉唐盛世的多元、开放,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无尽遐想中。

    中国元素在巴黎奥运会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正是这样的文化之美,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自信。

    就像艺体姑娘们所说:“我们想通过我们的成套动作展示中国的艺术风格。我们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在花样游泳的赛场,东方美学展露无遗。如莲在水中,出淤泥而不染,配合婉转悠扬的中国风音乐,动作柔中带刚、举重若轻、灵动妩媚……中国花样游泳双人项目奥运首金得主王芊懿、王柳懿在本届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技术自选比赛中凭借主题《莲》拿到全场最高分。

    中国花游队在集体技巧自选的节目主题为《生命之光》,使用融合了武术、太极等中国元素,收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夺得该项目奥运历史首金。

    就连跟随中国运动员一同出征的行李箱也迅速“火出圈”,这款行李箱名为“英俑”,设计灵感源自兵马俑和铜车马。此外,巴黎机场地铁有中文播报,到处有中文标识,不少中国游客情不自禁发出感慨:“出门在外自信是祖国给的”,彰显出溢于言表的文化自信。

    体育自信源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塑造体育自信。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不仅是力量与技巧的较量场,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在这里,中国文化带来的赛场自信,打动人心、激扬斗志,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韧

    奥运赛场,我们为夺金一刻振臂欢呼,但错失奖牌同样令人心潮澎湃。因为,最动人的瞬间,从不只有夺金一刻,让运动员们闪闪发光的,是坚守、坚韧、坚强,是敢于挑战的拼搏身影。

    “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练,练到我练不动为止”,这是田径老将巩立姣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本届奥运会,带伤作战的巩立姣虽然在女子铅球项目上最终排名第五。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4巴黎奥运会,这位“五朝元老”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荣誉和梦想坚韧奋斗、百折不挠的那股拼劲。

    同样是“五朝元老”,在巴黎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刘虹因受伤病影响,最终获得第21名。凭着一份坚守与韧劲,她第五次出征奥运,不断挑战自我。“虽然早已不是追赶者,但是我愿意继续做探索者,并激励那些追赶者们。”刘虹的坚韧已然是最好的榜样,值得鲜花和掌声。

    号称中国游泳队“劳模”的张雨霏,备战巴黎奥运会期间、去巴黎前、在巴黎奥运会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远超其他国家运动员的尿检频率,在巨大的压力和干扰下斩获1银5铜。对于没有夺金,张雨霏表示,铜牌并不代表失败,反而证明了自己有这个实力。

    的确,能够证明实力的,并不只有金牌。她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奥林匹克的精神。没有人永远是第一,即使没有金牌,甚至没有奖牌,但是只要努力去不断挑战新高度,就值得我们深深的敬意。

    与金牌失之交臂的还有中国女子橄榄球队、柔道女子78公斤级比赛选手马振昭、中国射箭女子队、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比赛选手辛鑫……她们没有拿到金牌,也不在聚光灯下,但她们同样在为了国家荣誉、为了自我证明而战,她们的每一点突破、每一次拼搏都值得最真诚的赞美。

    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人们衡量体育世界里的“成功”,并不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取胜、夺冠、金牌,而有了更加多维的视角,更具温情的评判。

    友善

    赛场上熠熠生辉的,还有跨越国界的友善与尊重。

    奥运精神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与挑战之中,还蕴含着更深刻的爱和友谊的价值观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人崇尚的价值理念,带着这样的精神基因,中国奥运健儿无论是队友之间还是对手之间,都敞开友谊的怀抱,留下了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

    在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颁奖典礼上,一张中朝韩三国运动员的合影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决赛结束后,中国运动员孙颖莎指挥六位运动员聚到一起拍下了这张完美的合影,这一刻,大家不再纠结名次和输赢,而是尽情地传递友善、分享快乐。

    跨越界限、拥抱彼此、共同前行,在争夺奖牌之外,中国运动员对对手的尊重感人至深。在羽毛球女单颁奖仪式上,获得银牌的中国选手何冰娇手拿西班牙徽章登上领奖台,为的是向自己的对手、因伤退赛的西班牙运动员马林表达敬意和祈福。

    是对手,也是朋友;是竞争,也是交流。中国运动员的友善和格局,也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赞誉:“这就是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意义。”

    中国乒乓球选手孙颖莎亲切地称呼61岁的卢森堡籍华裔球员倪夏莲为“倪阿姨”,当战胜倪夏莲后,她没有立即离开球台,笑着走向“倪阿姨”,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深深地向倪夏莲鞠了一躬。这不仅仅是对对手的尊重,更传递了跨越年龄、国籍的体育精神——尊重每一位对手,无论他们的年龄、资历或成绩如何。

    奥运会就像无形的黏合剂,把来自不同地域的运动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运动员向世界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包容和友善,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貌,传播了中国声音和中国精神,用实际行动在奥运舞台上写下新的“中国故事”,也必将进一步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奋进力量。

    希望

    今年的奥运记忆,注定将增添一抹青春的色彩。

    “奇迹”“创造历史”“打破纪录”“打破垄断”……在许多人心目中还是“小孩哥”“小孩姐”的“00后”,在本届奥运会上“金光闪闪”,让中国的奥运之路充满希望,未来可期。

    为中国队拿到奥运会滑板项目上历史最好名次的14岁滑板“小孩姐”崔宸曦在与铜牌擦肩而过后表示:“还是有一点点遗憾,就一点点。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感觉努力了就好了。”胜不骄败不馁,淡定又洒脱。

    夺得中国霹雳舞史上首枚奥运奖牌的18岁姑娘刘清漪,从10岁接触到这项运动就“一发不可收”:“就是太爱了,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学舞的自驱力很强,练得很刻苦,在学习初期就表现出不完成训练任务、不达到训练目标决不罢休的韧性。

    赛场上,“00后”们凭实力说话,屡屡打破纪录、创造历史;赛场外,他们幽默诙谐,耿直可爱、“松弛感”拉满,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新一代奥运健儿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岁,近半数是“00后”,“05后”和“10后”也为数不少。小将们成为中国军团当之无愧的夺牌主力,在中国斩获的金牌中,半数以上由他们贡献。

    巴黎奥运会前,全红婵和其主管教练陈若琳定下“再次为国争光”的目标。巴黎奥运会决赛现场,全红婵状态不错,其中207C跳得近乎完美,最终夺得冠军,兑现了诺言。与之前相比,如今17岁的“婵宝宝”对应对“大场面”自信满满,她也以自己的俏皮可爱收获了无数粉丝。

    奥运赛场上,体育成为连接全球的共同语言,中国的“00后”们用敢想敢拼、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少年有了新认识,对中国体育有了新的期待。

    少年强则国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正薪火相传,“00后”小将擎起奥运大旗,逐梦体育赛场,未来一定更精彩!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