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

甘肃西和:“女儿节”乞巧民俗“浪漫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8月10日,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晚霞湖畔,一群十二三岁身着盛装的女孩正载歌载舞。这是今年西和县乞巧节乞巧程式展演娱巧环节中的一幕。

    当天,由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相关单位指导,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西和县启动。

    西和县晚霞湖畔,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美景。这里游人如织,一派节日的喜庆氛围,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

    “一对蜡,两对蜡,我把巧娘娘迎进家;巧娘娘教我学文化,巧娘娘,下凡啦,文化启迪你我他……”

    在晚霞湖公园一隅,参加迎巧展演的女孩们正在欢快地边跳边唱。一旁的指导老师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现在乞巧歌舞的样式、唱词跟之前相比有些变化,但唱腔还是沿用传统的调子,乞巧的内涵没有改变。

    记者了解到,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天展演的还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送巧等民间乞巧程式内容。古老的乞巧民俗在这里再现,参加乞巧的西和少女们成了湖边最美的风景。

    除了乞巧展演,当天的“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也成为展演陇南包括西和县非遗文化的舞台。西和麻纸、武都高山戏、文县白马池哥昼、两当号子等国家级非遗文化观摩展示活动现场很受欢迎。

    “切制、浸泡、抄纸……”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麻纸”的制作过程。西和麻纸是西和县特有的非遗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20年西和麻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起源于先秦的“乞巧”民俗,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西和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乞巧民俗已历经了2000多年。

    过去,“巧娘娘”教会女子们针线与茶饭,赐予她们聪慧灵巧与美满爱情;如今,“独立、自强、自信”已成为乞巧文化的一种延伸,姑娘们化身“巧嫂”“巧妹”“巧女”,编织着砥砺奋进的多彩画卷,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西和乞巧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引领着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西和县相关人士表示。

    “我们从小就参加乞巧节,乞巧节寄托了女孩子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个节日是西和的女孩子一年中最快乐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当地文旅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