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 王瑞欣
八月时节,走进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西家嘴村,好一幅高原美景图!一条蜿蜒的小路掩映在青山之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庭院错落有致,家中升起的青烟、迎风摇曳的花朵,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热情洋溢,健身操队、舞蹈队、花儿队等群众文体队伍活跃在村头巷尾……
“原来村里道路老化,坑洼不平,农用车拉点东西根本不能走,不仅出行不便,各方面生活都受到制约。但现在不一样了,村容村貌的改变不仅提升了老百姓奔好日子的劲头,也拓宽了致富的新路子。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西家嘴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山说。
近年来,贵德县始终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全方位探索实践乡村治理特色模式,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
人居环境整治勾勒乡村美景图画
“路面平坦了、文化广场也建成使用了,为了维护村里的卫生环境,我们人人都成了监督员。环境变好了,大家伙儿更喜欢在一起唠家常、排节目,把如今的好日子唱出来……”作为西嘴村花儿队的主唱人员之一赵保生谈及现在的生活笑容满面。
西家嘴村于2019年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通过改造庄廓土墙、铺设管网、道路硬化,整体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通过统筹推进村级卫生室、文化广场、健身设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场所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功能。
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变,老百姓是最终受益者,而与此同时,工商资本的投资信心也随之水涨船高,这让很多村民都意想不到。“村容村貌变好了,前来投资建厂的老板也信心十足。我们利用10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的西家嘴村高科技智能大棚建设项目,就和青海河阴蓝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推广蓝莓全基质设施化种植,目前已建成41座高科技智能大棚,种植蓝莓1.8万余株。不仅成功带动70余人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也有40余万元,这种改变更让老百姓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所在!”西家嘴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山自豪地说。
西家嘴村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贵德县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7亿元,统筹政策、项目、人员等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并获评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干净整洁的美丽村庄成为人们心中最深的眷恋、最美的憧憬。
贵德县委副书记、县长萨尔娜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美好的村居环境是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牧区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高原美丽乡村、水美乡村及水系连通建设等重点项目,聚力推动村庄清洁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十四五’以来共打造美丽乡村、传统村落4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13个、乡村旅游试点村3个,村庄环境逐步从‘表层清理’向‘深度美化’转变。”
农村公路建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畅行于贵德的乡村田园间,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挽着河流、傍着大山、穿过田垄、串着城乡,激活了乡村经济,也滋润着群众心田。
麻吾村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是新街回族乡农业生产“五大基地”之一,种植绿色有机红笋近1200亩。
“我们村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海拔适中,特别适合种植高原冷凉蔬菜,但是却在如何把蔬菜从偏远的田里运到城里的餐桌上犯了难,长期以来,缺乏快速运输通道成为我们致富路上的‘绊脚石’。”麻吾村党支部书记马少元说起曾经的“痛点”感慨万千。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但也必须“强基础、固根本”,才能切实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认识到这一点,麻吾村也有了发展的“主心骨”。“如今,平坦、宽敞的农村路不仅修到家门口,更连接到了田间地头,县上还给我们建了农产品仓储冷链基地,现在我们的蔬菜运得出、不愁卖,群众增收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像麻吾村这样,依托“产业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村庄还有很多。西山湾的大樱桃、曲乃海的冷水鱼、黄河滩村辣椒等农产品沿着“四好农村路”的脉搏源源不断地送上百姓餐桌,松巴藏寨、美地花田等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味道。
近年来,贵德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工程,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全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逐步消除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同时,贵德县依托公交通村资源,探索创新“交邮合作”模式,开通定线、定点、定时“客货邮”合作线路,加速打通农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近年来,我们着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有效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发展难问题,全县建制村通车率100%。”萨尔娜向记者介绍。“我们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公路建设、安防工程、水保绿化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实施的所有农村公路项目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据了解,贵德县坚持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抓”,纵深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乡镇路长,在全县各乡镇成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实现人员、编制、经费、场所、制度“五有”保障,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道、乡道优良率分别达到85.94%、83.32%,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医疗卫生改革保障百姓安心就医
县乡群众小病大病都往县级医院跑,县级医院一床难求、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是曾经群众看病的真实写照。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即便是乡镇卫生院离家只有几百米,村民也不愿就近看病。为有效破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题,有效激活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近年来贵德县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龙头作用,以医共体内“十大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全面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县、乡、村一体,以县促乡、以乡带村”模式。“我们通过组建县域医共体党委,直接管理医共体总院及各分院,统筹调配医疗技术人员,规范药品设备耗材购销,推动医疗工作重心下沉。”贵德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方说。
张方院长提到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是贵德县推进综合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是以县医院为总院、各卫生院为分院,构建人员使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账”、信息资源“一张网”格局,通过统一管理、技术帮扶、资源下沉等手段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水平,贵德县还在就医服务和宣传科普上做足了“绣花功夫”。一方面,有序推进村级卫生室医保刷卡业务,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门诊就医购药服务。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服务理念由治病向防病转变,对全县居民开展健康体检工作,确保“两病”、慢性病、传染病等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目前体检近4万人次,体检率达40.72%。贵德县先后获评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及省级健康县。
“我们把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推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协同救治,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各族人民。”面对未来发展,萨尔娜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