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国际教育界公认,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是21世纪人类应具备的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技能。
如何提升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学习的认识?怎样营造重视培养他们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社会氛围?这是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受后天环境影响
何为社会与情感能力?
它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智力,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五个方面构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其中,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习尖子生并不快乐,升入名校依然觉得很茫然;有些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遭遇挫折后一蹶不振,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儿童青少年群体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在情绪控制和调节方面,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大脑和神经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即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和竞争压力的加剧,如城市化、少子化、学业压力、评价体系单一等,给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也容易破坏他们的内在价值感和学习自驱力。而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则导致他们在现实中社交减少、沟通能力难以提升,社会化过程滞后,容易产生孤独和无助等心理问题。这些无疑是造成这个群体社会与情感能力弱化的重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家庭互动应以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为主。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不少家长经常向他们传递负面情绪: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放大孩子的问题,怀疑他们,甚至恶语相加。父母的言行容易导致孩子用负面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双方负向情感越来越多,形成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而那些平时忙碌的父母,无暇分享孩子的快乐,倾听孩子遇到的困难,不懂得与孩子共情,也难以提供情感、方法上的支持,父母爱的缺失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失控、无力。另外,一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除了学习,事事包办代替,这种无节制的爱与控制容易造成孩子丧失自爱与爱人的能力。这些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成长环境不利于儿童青少年良好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养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认为,情绪稳定性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情绪调节与人的教育期望、考试焦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与健康等密切相关。社会与情感教育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发展他们的情感智慧、社交技能、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感挑战和社交压力,有效降低他们的抑郁与焦虑水平。早期具有较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个体,在成年后往往更容易取得学业和人际方面的成功。“可以说,社会情感教育事关儿童青少年一生的幸福。”
从出生起培养
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他们本能地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与家人、熟人交流,模仿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互动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怎样相处。
因此,在儿童期,父母应尽早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细心观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尊重、理解、接纳、信任他们,给他们试错的机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父母在心理情感层面对孩子的关爱水平越高,儿童的孤独、退缩行为表现越少,越能勇敢地面对困难。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逐渐把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文化渗透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身心健康。
杨雄说:“家庭是最好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场所,尤其当孩子遭遇挫折或情绪低落时,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共情与支持,他们内心会产生更大的力量面对挑战,走出低谷和危机。而父母的共情、倾听等也为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无形中熏陶和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另外,要确保有足够的家庭时间,让家庭成员一起放松、交流和享受亲密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也表示:“父母教养是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绪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理解情绪、允许表达、恰当交流、界限清晰、传递情感的家庭沟通,这些都是促进他们社会与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孩子一生都在学习社会情绪,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下,跟自己、跟他人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解,不断获得幸福的能力。”
在提升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杨雄提出,培养他们的“钝感力”和“鲁棒性”。
“钝感力”可理解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强的人,不过于敏感,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左右,从而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本质。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帮助他们学会放下情绪,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被过去所困扰,更好地把握现在。而“鲁棒性”是一个科学名词的音译,也叫“强健性”或“弹性力”。现实中,“鲁棒性”强的孩子往往有更强的心理弹性,不容易被困难和打击压垮,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更强。培养“鲁棒性”需要练习,比如安排一些适当打破常规的活动,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变化。
家校社协同 创设良好的环境
当下,对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引起家校社各方的关注,采取有效举措。“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综合治理的问题。”杨雄说,家长和老师应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在关注他们学业的同时,不过分强调竞争和成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爱好,重视其情绪和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整。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传授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让他们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确保有充足的睡眠、运动和休息时间,以缓解学业压力和紧张情绪,从而拥有更多的掌控感和幸福感。
杨雄表示,家校社各方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将社会与情感教育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培训,教会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支持系统,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服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评显示,在10~15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师生的交往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认为,学校的氛围、环境和文化构建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在学校里的体验、价值取向、人与人的关系等,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显著影响。积极、包容和开放的学校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等,都将共同促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边玉芳也提出,支持型的家师合作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与情绪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在学校积极主导的同时,家庭要主动尽责,社会也应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情境。
需要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可能发生退化。如遭遇挫折或创伤,有些人会变得保守、害怕与人交往。因此,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建议,要重点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帮助学生发展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技能。“并非单列一门课,而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学科教学、非学科教育中有意识地贯穿相关内容”。他以社团活动为例,学生在游戏中形成友谊,逐渐学习自我控制、社会交往、理解他人,接纳别人的优点、容忍别人的缺点等。“要使学生明事理,不能光说教、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他进一步表示,在儿童青少年成人后,也应将社会与情感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作为贯穿一生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习得并懂得享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