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随迁父母生活质量研究》以照料孙代型随迁父母辈为研究对象,围绕该群体的迁移特征、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和夫妻分居现象、家庭代际关系、留居养老意愿等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书中不仅关注到了随迁给中老年长者的晚年生活带来的阶段性阵痛,也看到了随迁对其养老选择带来的更多空间和可能性。
■ 叶文振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资源流动的基层组织。在每一个家庭内部,可支配的资源存量,如时间、精神、知识、财富等,既在代际之间上下流动,又在夫妻之间横向交流。从生育支持新政落地、刺激生育意愿回升来看,家庭资源的代际向下、两性向女的流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我们大力提倡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入到婚姻家庭生活过程,继续鼓励传统反哺家文化中父母辈对子女辈生育养育的责任和他们自建家庭的支持。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较少去关注代际间家庭资源向下流动的现状、特征,以及会给年迈父母辈的生活质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如果这种影响超过父母辈所能接受的水平,那么家庭资源向下流动还能持续吗?
可喜的是厦门大学李静雅博士在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青年项目中,把跟随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帮助他们带孩子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生育新政背景下随迁父母的生活质量。”
有温度:立足生活才能服务于生活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学术专著,因为它是和作者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交错在一起,既成稿于对人间烟火的观察和思考中,又借接地气的烟火把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家庭生活热情和希冀燃烧起来。作者告诉我们:“自2018年本课题立项至今,我再次经历了怀孕和生育的过程,本以为帮我带完大宝上小学后便可轻松下来的父辈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帮我照料二宝的忙碌之中。母亲把身体不好的父亲托管在养老机构,继续住在我家中一边帮我带孩子,一边定期前往养老机构陪伴父亲。”“这些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育儿之难和养老之忧,集中折射出中国家庭所面临的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化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家庭支持福利缺失等多重考验,足以体现抚育和赡养之于家庭整体幸福而言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完善‘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的迫切性。”
什么是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社会科学学者申请到课题研究资助,也下到基层、走进家庭,但不亲身经历或者长时间的嵌入生活,能做到感同身受吗?作者的研究经历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所谓研究者的价值中立,只是不能去猜测,甚至臆断被调查对象发自肺腑的心声,而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却不能淡漠,要让我们的研究充满对百姓的牵挂、表达真正的情感,就要像如同解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困难一样,借助国家资助的课题研究去及时有效地帮助百姓解困。“学术研究是有温度的,其来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立足生活才能服务于生活。”
有厚度:从传统家文化视角研究
这还是一部有厚度的专著,因为它涉及历经久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如何把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去指导现代生活实践,去优化宏观社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服务方向。在与家庭存续和发展并行之中,代际关系一直是东西方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依然保持“反哺式”的互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的父母辈尽责、子代尽孝的家庭相亲互助依然是中国人代际关系的主旋律。但是作者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当中,近距离地发现:“在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下,加之父代寿命延长以及子女数量减少,传统社会中父母辈抚育子代并完成分家后就可以享受子代赡养的反哺阶段被不断推延,转型社会中的家庭代际关系更多以父母辈任务无限绵延,责任边界不断被突破为特征。”这种在“抚育”和“赡养”之间所形成的传统平衡被打破后,不仅影响到父母辈的生活质量和晚年幸福,而且还会改变人们对生育价值的传统理解,把原来只是暂时的政策性减少生育变成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性少生甚至不生,维持家庭生生不息的代际关系也就会在文化上断层了。
作者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文化历史视角的研究,深化了对随迁现象已有的一般性人口学研究,强化了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情怀厚度,特别是从当前更多地注重婴幼儿照料的“向下”研究,转化到向下向上一起兼顾,也关照步入老龄的父母辈生活质量和日常照顾的问题,加重了这本专著的文化分量。显然,如果不是在家庭文化建设上提高认知,从全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理解和担当“抚育”和“赡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种以爱和感恩支撑的家庭行为准则和文化自觉,为健康互惠的代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型支持型的社会,那么当父母辈在利益互换中随着年龄加大越发失去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价值时,他们的赡养照顾就越会成为一个家庭外部的社会负担,而生育的“赡养”功能弱化和替代,家庭家族的传宗接代、人口可持续发展确实就会面临新的挑战。
有深度:把学术研究做开做细
最后,这更是一部有深度的专著,因为作者在赓续社会科学早已蔚然成风的研究规范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学术创新,深化甚至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首先,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做得很认真很深入,实现了既站在研究最前沿,又立足学术最高处的课题研究目标。例如,关于“已有研究在看待中老年人照料孙代行为时,大多是将隔代照料作为既定事实,考察其对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养老预期、女性劳动参与以及孙辈成长的利弊影响,而中老年人作为代际支持提供者的主体心境和观感意愿往往被习惯性忽视,也并未发展出针对中老年人参与孙代照料之观念态度和现实感受的量化指标及其系统研究”的学术评价,就很清晰地奠定了有别于以往文献的属于自己研究的新起点。
其次,根据被研究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学术研究做开做细,所形成的成果也随之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内涵。尤其是沿着从行为表现到主观体验再到观念态度这样一条路线层层递进,再加上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检验的有机结合,使得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既有细化的描述分析,又有分性别的比较观察,还有建立在多元回归基础上的影响因素估计,进而赋予这本书有别于过往研究的学术价值。如关于随迁父母在流入地的社会交往和参与,隔代照料观念、孙辈照料意愿和照料主观感受,父母双双随迁、一方随迁的不同迁徙方式和家庭代际关系的性质与质量等,不管是单个概念的深入理解,还是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挖掘分析,都很有新意和富有启发价值。
第三,对策分析拉近了两种关系:一是与前人对策相衔接;二是与本研究原因分析结果相对应,使得对策思考有依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从治本角度提出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如“积极看待随迁父母照料孙辈现象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为随迁父母的婴幼儿照料工作‘减负’,保护其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等,都强调在加快老龄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老年人口自我养老和服务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还有关于“引入‘家庭思维’,加大‘以家庭为本’理念下的政策探索”的公共政策设计建议,更是有利于把随迁父母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举全家之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文化。
相信作者的抛砖引玉之作,一定会引起学界、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减轻父母辈的隔代照料负担,强化子女辈的反哺赡养功能,促进原生家庭与自建家庭的顺利对接和彼此照顾,也一定会增加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