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救命钱”岂容蚕食
近日,据知情人士反映,某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把工伤保险的报销额度视为“唐僧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电脑信息记录有几十人因职业病住院治疗,实际上,却只有几个人住在病房里。一些被认定为工伤的患者,其实身体状况较为平稳,却仍把工伤保险基金当成“提款机”,有的患者甚至在90余天的时间里去了上百家医院门诊开药。
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决不能成为某些人谋私利的工具。虚假住院、滥用医疗资源的行为,不仅是对工伤保险资金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真正需要救治的职业病患者的极大不公,是对良知和公理的公然践踏。任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手段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别让探店“种草”变“误导”
“听说这条街新开了家‘超city’的咖啡店,必打卡”……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平台,总能刷到各类博主的探店视频。据报道,部分视频看似是探店,实则为推广,存在广告标识不清、误导消费者等问题。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要求,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但如今大量“种草”视频仍未标明。
当前,“种草”乱象的频频出现,说明平台、博主的相关责任未能良好履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互联网广告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其次,平台方应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核和监测,对违规广告进行及时清理和处罚。再次,广告发布者也应自觉遵守相关规定,诚信发布广告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健康、有序的互联网广告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社区食堂“全龄共享”值得推广
近年来,社区食堂、老年餐桌成为破解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的重要模式。目前全国的养老助餐特别是社区食堂,基本采取“公助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经营,但因具有公益性质,菜品定价不高,再加上客流少,有不少食堂都在微利经营。在适老的同时,如何实现持久发展?在媒体的调查样本中,从“老龄”走向“全龄”成为基本共识。
从“老龄专属”到“全龄共享”,养老助餐服务的全龄化转型是实现公益与效益双赢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养老助餐机构往往面临客流量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非高峰时段,社区食堂往往面临资源闲置的困境,而全龄化转型后,通过吸引年轻人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食堂可以有效摊薄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一方面满足年轻人健康、卫生、低价的用餐需求,另一方面以其利润反哺老年人用餐,保障食堂的持久运营,这一“双赢”的经营方式值得更多养老助餐机构学习推广。
孔一涵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