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腾云的祥龙、灵动的罗汉、诗意的山水、绽放的牡丹……走进徐丽艳传统葫芦烙刻手工技艺传习馆,仿佛进入了葫芦的世界,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葫芦在她的巧手下绽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光芒,撑架起了现代文明与远古传说的沟通之桥。
葫芦画里显神功
烙画葫芦,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艺术品,有数千年历史。徐丽艳自幼受爷爷奶奶熏陶,对葫芦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继承家族传统的基础上,解决了葫芦花皮后无法创作的难题,将传统工艺融入创新技艺,独创流体葫芦,更加注重挖掘葫芦雕刻艺术的深度和创新发展。徐丽艳的传统手工葫芦烙刻技艺是辽宁省阜新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阜新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阜新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先后荣获2023年辽宁省乡村工匠名师、阜新市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代表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23年荣获中国聊城第十五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精品大赛彩绘类铜奖,并在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内展览。
“这幅画叫《双龙献瑞》,准备冲击今年的中国葫芦文化艺术节金奖!”只见神采奕奕、线条优美的两条龙盘旋在葫芦上,烙上颜色后更加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在徐丽艳的双手下,烙画的工艺不仅让作品展现出了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也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
烙制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葫芦的烙画工艺需要制作者有极强的耐心”,徐丽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首先选择色泽好、皮质厚、形状好的葫芦,根据形状来确定制作图案,再用烙画笔随着铅笔画好的轮廓烙出痕迹。烙笔的运笔速度要快慢相宜,力度要轻,然后再根据画面风格表现技法。”
烙画的颜色以黑白灰为主,为了让画作更加生动,徐丽艳还将雕刻工艺融入烙画中。“葫芦皮质较薄,难以制作出层次感,稍有不慎,葫芦就会废弃。”腕力的精准把握和眼、手、脑的高度配合是她数十年如一日苦练的成果,经过上百个小时的精雕细刻,小小的刻刀在她手中如行云流水般勾勒出流畅的线条。
雕刻出画的轮廓后,徐丽艳还通过烙笔在画作上逐笔晕染色彩。“温度高容易损伤葫芦,温度低则无法显现颜色。”经过潜心研究,徐丽艳将绘画、烙画及雕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葫芦艺术价值的同时,使这些艺术葫芦古朴自然、丰富灵动。《千里江山图》《梦回敦煌》《福禄寿喜》……每一个作品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小葫芦变身“宝葫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葫芦烙刻技艺,徐丽艳于2022年创建了徐丽艳传统葫芦烙刻手工技艺传习馆。传习馆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有兴趣了解和学习葫芦烙刻技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希望通过传习馆带动更多的人掌握这一传统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徐丽艳说。
作为传统葫芦烙刻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徐丽艳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多次参加阜新市非遗文化进校园和社区公益惠民活动,广泛传播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徐丽艳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2022年她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后新秋镇与政府合力创建葫芦种植基地,探索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打造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将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让村民们赚上“绿色钱”,她将自己的葫芦种植、加工和销售经验分享给当地村民,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她相信,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