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威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21.1%。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全国各地积极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参与,探索可持续的养老新路径,多措并举增进老年人健康福祉。“互助时间”“邻里互助点”“农村互助幸福院”……这些新探索不仅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也为年轻人解决异地养老难题、减轻养老负担提供了新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举。
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以“服务时间”为媒介,将互助养老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养老新模式。“年轻时存时间,年老时兑服务”,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为周边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既能体验公益活动、传递关爱老人的理念,又能提前为自己“储蓄”高龄时所需要的服务,且积累的公益时长,除了留给自己老了以后使用,也可转赠给亲友,或者赠送给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互助时间”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互助时间”本质上仍属于志愿服务范畴。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老有所养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以“互助时间”为代表的互助养老模式虽然在多地推开,但若要长久运行,还需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如“互助时间”目前并不支持“跨地转账”,需要打通资源壁垒,解决跨区域“通存通兑”问题。因此,应将政府、市场和公益三种力量融合,细化设计,给予该模式必要的政策托底,以此来保障未来养老服务的“刚性兑付”,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守护好“银发一族”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