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协同教育 PDF版下载

栏目:中国女教师

版面: 家庭周刊 协同教育

传播“春蕾”精神 丹心无悔育桃李


    苏立敏和学生在一起

    · 人物名片 ·

    苏立敏,现任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实验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曾为狼牙山红军学校(原易县管头镇初级中学)“春蕾计划”女童班班主任,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保定市优秀班主任;被授予易县模范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称号。

    ■ 苏立敏

    作为一个在平原城市里长大的师范生,在山区教书育人三十载,我无怨无悔。

    1994年,刚满20岁的我从河北省保定市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革命老区易县执教,执教第一站是狼牙山脚下管头镇初级中学(现狼牙山红军学校)。我从小生活在城市,父母担心易县山区条件艰苦,劝我三思。但我想到那里更需要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便义无反顾,这一待就是三十年。

    狼牙山风景秀丽,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但20世纪90年代,狼牙山地区经济仍十分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困难,学校条件也很简陋。

    与艰苦的教学条件相比,更让我焦急的是山区辍学的孩子随处可见,女孩尤其多。1996年春天,在中国妇女报社的帮助下,致力于改善贫困家庭女童受教育状况的“春蕾计划”公益项目的春风吹到了革命老区,项目计划在易县帮扶50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学校成立了“春蕾计划”女童班,我很荣幸地被任命为班主任!

    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走村串户,联系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有的家长不支持,我们就一遍遍做工作、讲道理,那种发自内心的诚恳和对孩子的爱,最终打动了家长,大多数孩子得以重返校园。

    王晓娜幼年丧父,母亲带着她和哥哥艰难度日。她家住在当时的管头镇某村,在大山深处,距离学校有十几里,离公路有四里山路;家里住的是土坯石瓦房,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甚至时常吃不上热饭热菜。为了减轻负担,家里选择让她哥哥上学,她就常常在家帮助妈妈,上学时断时续。我和校领导几次家访未果,仍不气馁,一次次到她家,终于见到了她母亲,成功劝说她母亲同意让女儿重返校园,最终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在爱心的感召下,失学女孩们抓住机会努力学习,如今,当初的失学女童早已步入社会,就职于各行各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晓凤当年迫于家庭贫困失学,当我们找到她时,她正在山间地头放羊、割草,看到我们眼圈微红。在“春蕾计划”的帮助下,她重返课堂。在学习上,她有使不完的劲儿,课上总是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听讲、做笔记,生怕漏了一点知识。2000年,李晓凤考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4年毕业后就职于保定市的一所学院。

    “春蕾计划”改变了她的人生,“春蕾”精神也播种发芽代代传承。在大学任教期间,李晓凤对学生认真负责,特别关注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她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观念,给贫困学子联系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并指导学生规划学业、争取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

    “春蕾计划”让女童们学会了勤奋、自立、不断进取。李晓凤也是如此,她在工作之余积极继续努力,后来考取了西北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现定居在石家庄,就职于一家企业。她说:“没有‘春蕾计划’女童班的资助,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李晓凤都在身体力行,进行着爱心传承!

    李晓萌曾经失学,在“春蕾计划”女童班完成了初中学业。她立足家乡,热爱生活、吃苦耐劳,逐渐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现在农村经营管理桃树园,每年收入很可观,成为家乡致富带头人。她经常帮助乡亲们,谁家的果园出现虫害或是剪枝方面的问题,她都第一时间去解决,深得村民们的好评。她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三十载岁月,我也从青丝飘逸变成鬓染微霜。山区教育确实艰苦,但是看到孩子们从幼苗长大再开花结果,我无比欣慰,特别是见证了“春蕾计划”改变了一批失学女童的命运,感到这正是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

    三十年中,我先后荣获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保定市优秀班主任称号;被易县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功及模范教师称号,获得嘉奖;被易县教体局授予先进德育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我看来,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是对我和许许多多尽职尽责的山区教育工作者的奖励与鼓励。如果时光倒流,我仍然会选择在山区教书育人,而且是一辈子。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