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历史尘埃落定,但革命传奇在此地永存,一代代英雄儿女在这里诞生,他们的精神如同丰碑,屹立不倒……”今年暑期,吉林省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人流如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游客们与革命人物隔空对话,重温了东北人民不屈斗争的抗日史。
“游客的快速增长,要感谢‘点亮文博之光’中小型博物馆提质升级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用技术植入、专业辅导等方式助力博物馆改造升级。”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说:“引入数智化技术手段后,我们不仅优化了服务流程,还能对游客构成、客流变化等要素进行专业分析,围绕客户需求,在策展与管理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为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8月,吉林省启动“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截至2023年年底,该计划已为27家中小博物馆提供技术帮扶。围绕“谁来帮”“帮什么”“怎么帮”,吉林不断思考,最终探索出用数智赋能中小博物馆发展的“吉林模式”。
搭平台
入馆预约、自动讲解、活动报名,各种活动都可“一键办理”;设立可360°参观场馆的“全景漫游”板块与多维度欣赏文物细节的“馆藏精粹”板块,方便广大游客线上观展……点开由“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项目组设计的“雕龙云”博物馆运营云平台系统(以下简称“雕龙云”平台),各式功能让人眼花缭乱。
张朝阳是伪满皇宫博物院副院长,也是“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项目组成员。他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雕龙云”是针对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管理、安全监控与预警、数据分析等主要应用场景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而开发的数智化运营和管理系统,分为藏品智慧管理、藏品数据展示、VR全景展示等多个业务模块。“它不仅具有馆内观众实时分析、馆藏文物3D模型展示等功能,可以助力博物馆实现对内管理与对外服务的提升,还能让行管部门随时掌握各个博物馆的真实数据,对全省博物馆的运营情况进行穿透式管理。”
目前,吉林省已有27家中小博物馆入驻“雕龙云”平台,磐石市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馆长李秋虹对记者说:“入驻‘雕龙云’平台后,博物馆公众号的关注者迅速由几百人增长到上万人,平台给我们中小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帮助我们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此外,它还有效弥补了我们专业人员较少、展品数字化保护有待提升等短板。”
建“方舱”
除了“雕龙云”平台,“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还有一个“拳头产品”——“组合式智能文物方舱”。
“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多家博物馆库房内安装了暖气水管和分水器等设施,一旦发生漏水,将对库房内的藏品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张朝阳告诉记者,建筑的“先天不足”导致多家博物馆的藏品库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对库房的温湿度管理要求很高,如何在避开大投入长周期等硬约束的前提下,快速有效解决中小馆藏品库房的安全隐患,成为项目组持续思考的问题。”
最终,“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项目组提出了一个创新思路,与中车长客合作,用高铁制造技术和考古方舱相结合,开发一款具有空间拓展性、组装灵活性、调控智能性的产品——“组合式智能文物方舱”。张朝阳说:“它就像一款超大型的恒温恒湿柜,比起以标准化库房建设为基础的传统文物保管模式,方舱更具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尤其是对温湿度的控制精度,要高于文博行业一般标准,方舱使用寿命可达30年以上。”
育人才
助力中小博物馆提质升级,硬件只是一个方面,人才培养更为关键。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吉林省专门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建立了“文博之光创新实践基地”,不定期举办博物馆业务实践培训,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文博之光创新实践基地”里汇聚了百余件文博行业优秀产品,有些还是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2024年4月,“点亮文博之光”吉林省中小型博物馆提质升级项目培训会就在这里举行。“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和这么多知名专家一起学习、交流博物馆工作的专业知识,在实践基地还看到了以前只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过的专用‘轨道灯’‘多功能数字文物展柜’,简直是一场开在家门口的小型‘博博会’。”扶余市博物馆馆长张会东表示。
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在人才培养上下力气,“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的成果逐步显现。8月23日,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开幕式上传来喜讯,吉林省新增10家国家级博物馆,其中就包括接受过“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帮扶的集安市博物馆、蛟河市博物馆等。
听到消息,张朝阳感慨地说:“促进中小型博物馆均衡发展,是助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希望能用数智创新的手段为中小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赋能,在助力中小博物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它们实现高品质、差异化的发展,让每个博物馆都能更好地挖掘和展示其独特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从而提升吉林省的文化软实力,让更多中小博物馆‘被看见’,将吉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现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