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洱海流域走出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发展路

水清乡愁更浓 日子别样红火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誉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洱海清,大理兴。近年来,当地推动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菜花开

    午后,阳光正好。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盛开的朵朵海菜花,如繁星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

    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严格,只有在水体洁净、清洁度较高的河湖里才能生长,因此也被誉为“水质试金石”“水质监测员”。

    然而,在二十多年前,洱海曾因为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也难觅踪迹,经过多年的流域治理,近几年,洱海的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为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海菜花既能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工程师钟岚介绍,它在种植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营养价值高,1年只需要种1次,夏季每8天可采摘1次,冬季也只需10~15天。

    为保一方清水入洱海,近年来,作为洱海主要水源地的洱源县将人工种植海菜花作为生态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其中,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已实现连片种植。

    右所镇松曲村党总支书记芮龙佳介绍,该村自2014年起,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海菜花。目前,松曲村海菜花的种植面积已达1500多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村民李文全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种植了90亩海菜花,让已经种了20多年海菜花的他没想到的是,从前最多卖到丽江、昆明的新鲜海菜花,如今却能“盛开”在“北上广”的餐桌。

    这得益于2023年底,上海蔬菜集团海菜花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产业生态研究中心的落户,为洱源县带来了海菜花保鲜技术,将海菜花的保鲜期从两三天延长到12天,打破了海菜花保鲜期短、不易长途运输的瓶颈,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种植的范围和面积,争取达到万亩以上。”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杨春冰说。

    系上“丝带”

    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洱海,一边是白墙青瓦的白族民居, 一条沿湖而建的生态廊道,宛如一条美丽的“丝带”,将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连接在一起。

    2019年,大理州、市两级党委政府启动洱海生态廊道项目,通过生态搬迁1800余户沿湖村民,腾退近岸土地千余亩,对搬迁区域、原生态系统较差的滩涂地、硬质岸线进行修复及重新塑造,建设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完善点源污染截污系统等,打造出一条绿色、自然、生态的岸线。

    “现在,鹭鸶也来我们这里‘做客’。”云南建投集团基投公司洱海生态廊道项目运营负责人缪瑞琪自豪地说,随着环湖林带和滩涂湿地的逐渐恢复,湖滨区鸟类的多样性和数量逐渐恢复,鸟类从94种增加到104种,国家保护动物鸟类从之前的销声匿迹到现在增加到了7种。洱海春鲤、杞麓鲤、裂腹鱼等土著种类也有所恢复,鱼类种群逐步实现多样化。

    或是漫步廊道,移步换景,或是蹬着单车,随走随停……如今,洱海生态廊道不仅成为洱海的一道生态保护屏障,还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也为廊道附近餐饮民宿、旅拍店带来了客流。

    大理人杨红新2013年在洱海边开了“水岸客栈”,除了住宿,还向游客提供简餐、咖啡等服务。

    “廊道建成后,私家车不能像以前那样开到客栈门口了,最初生意的确受到了影响。”她坦言,“但阵痛过后,洱海风景更美了,客流量也逐步回升,特别是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这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满目如画,感觉心情特别好。”一名来自重庆的游客说。

    变“废”为“宝”

    在位于大理市银桥镇新邑村的洱海湖畔,几名身穿绿色马甲的工人正划着船,用网打捞水里的枯死水草、死鱼和白色垃圾。

    “我们一共8个人,负责附近约8.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每天打捞的废弃物全部送回公司处理。”正在船上打捞的工人杨利娟说。

    杨利娟口中的“公司”全称“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厂区,道路两旁分布着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公厕粪便处理中心、畜禽粪污处理中心、藻泥污泥底泥处理中心等多个处理车间,不时有满载着各种有机废弃物的货车驶入车间。

    “我们通过对各类收集清运的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出有机肥、生物天然气等系列产品,实现变‘废’为‘宝’,点‘粪’成‘金’。”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公司已在洱海流域的18个乡镇,建成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非固定式流动收集点,投放废弃物收集车辆251辆,日均收集处理有机废弃物近2000吨,实现洱海流域全覆盖。

    走进该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生产线上固液分离、油盐提取等一系列环节正在有序进行。

    “近段时间,大理主城区和洱海周边的酒店、餐厅和食堂游客爆满,我们也进入了繁忙模式。”钟顺和说,收集餐厨垃圾,一般都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6点的夜间作业,收集到的餐厨垃圾将成为生物天然气的原料。

    据了解,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不仅累计为洱海挡住349万多吨有机废弃物,还生产出有机肥系列产品250多万吨,这些产品不仅远销河北、山东、甘肃等地,还出口到缅甸、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建成1个大型生物天然气加工厂和1座天然气加气站,年生产生物天然气产品3000余万立方米,并在当地投放生物天然气出租车200辆。

    “虽然忙碌又辛苦,但是看到洱海‘母亲湖’的湖水更加清澈,前来游玩的旅客越来越多,就觉得很有成就感。”钟顺和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