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的孔雀养殖大院里,上百只孔雀在阳光下漫步,悠闲自在。“我是从2010年开始养殖孔雀的,后来觉得孔雀羽毛这么漂亮,脱落了就扔掉太可惜了,就开始研究制作工艺品。”周海燕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全国妇联等七部门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周海燕凭借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技艺获此殊荣。
孔雀羽毛从何而来? 这个扎根农村的新农人给出了答案。“我们自己养殖孔雀,孔雀的羽毛有百年不褪色的神奇魅力,一只成年孔雀的羽毛每年会自然脱落120根左右。”周海燕告诉记者。
粘贴画、胸针、头饰、耳环、扇子、面具……100多种由孔雀羽毛制作而成的工艺品熠熠生辉,让人赞叹不已。一只十几米高的孔雀标本羽冠直立、眼波流转,华丽的颈羽光彩夺目,五彩的尾屏层次鲜明,前来参观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这是我们今年新建设的展览馆,这里展出了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周海燕边介绍边制作粘贴画。描画孔雀样式雏形,精挑细选孔雀羽毛,粘贴到相应位置……只见她纤手翻飞,一幅精美的粘贴画便呈现在眼前。
为了让这些孔雀羽毛发挥最大的价值,周海燕多次外出学习进修,认真钻研羽毛工艺品制作,从小巧的胸针到巨幅粘贴画,周海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逐渐掌握了这项技艺,并将此项技艺成功申报了当地非遗项目。
凝固的美丽是瞬间的永恒。记者了解到,孔雀标本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制作方法与流程也颇为不易。首先要将孔雀羽毛和肉体进行消毒和防腐处理,用铁丝支架支撑起孔雀的身体,再用棉花、竹丝等填充物进行填充,脖子、翅膀、腿部都要根据孔雀体形精准用料。完成缝合后,标本制作还没有真正完成,此后十几天,周海燕还会反复修改调整细节,直到标本完全成型。
工者善其事,匠者运其心。“在与孔雀的朝夕相处中,我把它们的形态刻在了脑子里,制作标本时才能完美还原它们灵动的美感。”周海燕介绍,目前,一架孔雀标本的市场价格将近4000元,她制作的孔雀标本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能迈大步。2016年,周海燕开始为附近农户免费开展羽毛工艺品制作技艺培训,至今,她的课程遍布兴安盟各地,累计培训人数达3600人次,众多乡村妇女和残障人士通过周海燕的孔雀事业实现了就业增收。从“单飞鸟”变成“领头雁”,周海燕用不懈的奋斗谱写了“孔雀东北飞”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