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2006年,我从戏曲学院毕业,跟同学一起从河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工作。18年来,每年我都会去基层为群众表演100多场戏剧,看到群众听戏入神,尤其是孩子们闪亮的眼神,比拿什么奖都开心、幸福。”8月28日,刚从基层团场回到乌鲁木齐的国家一级演员、新疆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张培培说。
1990年出生的张培培几乎演遍了新疆兵团的各个团场。“我觉得我适合这里,这片土地也需要我。”张培培说,“我忘不了在兵团下团场演出时,几百名观众打着伞在雨里听戏的场景;也忘不了台下爷爷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小妮,你一唱我们就像回到了河南老家。’”
“他们听到豫剧很开心,这就是我扎根新疆一直唱下去的理由。”张培培说。
演活“人民的戏剧”
兵团人的特质是什么?兵团精神是什么?最初来到新疆兵团的日子里,张培培一直都在琢磨这些问题。她一边打磨专业戏份,一边向前辈们请教细节。风沙刮过来,人会有什么反应;看到戈壁荒漠,不同人群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前辈们仔细说来,张培培吃饭时想,睡觉前还在想,有的时候专门跑到沙尘天气的戈壁荒漠里感受。终于,张培培在展现兵团精神风貌的戏剧里把形和神做到了合一。
“群众喜欢的,就是我要追求的。”张培培知道,戏剧的根在人民,人民需要,她就把爱和戏剧带给基层。有时候,为了演活人物角色,一个简单的动作,她会对着镜子练无数遍。
2019年,张培培凭借饰演《戈壁母亲》中的柳月季,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光荣属于新疆,属于兵团,属于无数的戈壁母亲们。今后我要带更多的作品给观众,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爱上兵团。”张培培说。此后,张培培相继出演了《大漠胡杨》《解忧公主》《花木兰》《西厢记》等几十个剧目,也成为新疆和兵团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戏剧奖得主。
将艺术文化送到基层
虽载誉无数,但张培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基层,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100多场,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从一个团场赶到下一个团场,要坐很久的车。演员们车上吃、车上睡是常事。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兵团有不少河南老乡,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他们听到豫剧都非常开心。有的老军垦八十多岁了,每次都听到最后,让我很感动。”张培培说,为了观众的笑容,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有一次在全国巡演结束后,张培培听到有观众议论:“这个团不一样,好像带着一股不一样的劲儿。”“我想观众所说的‘那股劲儿’,应该就是那早已融进血液而并不自知的兵团精神,我感恩可以被这种精神所滋养,感恩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张培培坦言,自己现在已是一个地道的老兵团人。
每次演出,观众的热情和对文艺的需求是对张培培最大的鼓舞。看着孩子们模仿戏曲动作时的稚嫩模样,还有老人们观看戏曲时泛出的滴滴泪光,都使张培培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和乡愁乡音的载体。作为戏曲演员,她不仅要演好戏,更要承担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重任。
张培培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戏曲进校园活动。她会贴上云鬓,穿上戏服,教孩子们唱《花木兰》,“把戏曲的种子播撒到基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下去,让我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