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8月29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两步走”实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介绍,《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三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将通过“两步走”实现。
他指出,“两步走”的第一个阶段是,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此外,围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提出五方面重要举措。一是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以更高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育人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意见》对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要求,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强化学科素养提升,推动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1684万人,占教师总数的89%。“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答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表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聚焦重点群体。
“在区域上,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师培训。在学科领域上,向音体美劳、科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足球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倾斜。”俞伟跃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数字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进新技术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广大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育人水平。
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教育部教师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俞伟跃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校长教师2187万人次。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为中西部地区22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补充115万名教师。通过实施“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组团式”援疆、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累计派出24.3万名教师到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约130万乡村教师受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他透露,今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实现提标,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
会上,王嘉毅也表示,将继续实施好师范生公费教育和“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重要专项,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更多培养优秀教师新模式,大力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减负、破“五唯”,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在给教师增负的同时,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针对这一现象,《意见》指出,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开展了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制定准入标准、建立审批报备制度、规范过程管理。”俞伟跃专门提到,“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意见》还提出,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打破教师晋升‘天花板’。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学校。完善教师评价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岗位类型等,实行分类评价,持续推进破‘五唯’。” 俞伟跃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决克服“五唯”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