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韩嫣然
新学期伊始,在深圳南山,又有不少学校换上了新装,迎接学生们的到来。
临海揽山幼儿园中形同七巧板的彩色廊架,在庭院与屋顶之间增加了庇护,打造小朋友探索的新乐园。学府一小立面上新设的绿植爬架、屋顶花园和视觉系统,让校园成为儿童可知可感的自然与美学教育场所……
三年规划,百校焕新。2022年3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委、区政府部署,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下简称规自局)指导下,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协同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决策、协同联办,共同推出“百校焕新行动”。该创新行动聚焦存量老旧校园升级改造,以完善结构、解决隐患等基础类需求为核心,分3年对143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进行焕新。
今年是行动的最后一年,目前已有超过40所学校改造完成,最终将使超12.5万名学生受惠。
更新设计,让校园“焕然一新”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谈起“百校焕新行动”的项目初衷,发起人及总策划人周红玫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发展速度惊艳世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这座城市的AB面,城中村散落在现代楼宇之间,繁华与老旧割裂在同一座城市,这种现象也反映在教育领域。
一方面,一批集聚城市文化使命和实验精神的当代新型校园落地深圳,另一方面,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学校逐渐暴露问题,“很多校舍年久失修,视觉元素糟糕,甚至存在着结构安全、漏水漏电等隐患,迫于学位压力,原本的架空层、活动空间都被改造成了教室或者功能用房,给孩子活动的公共空间极其匮乏。”在走访这些老旧学校时,存在的问题令周红玫痛心。
2022年年初,周红玫自南山区建筑工务署了解到南山百所学校修缮项目,与之达成一致意见后,百校焕新项目由此开启并组建百校焕新设计联盟,工务署邀请周红玫、朱竞翔担任总策划及统筹,下设秘书组、文脉组和设计组,利用相对轻量的手段,对校园空间重新设计梳理和提升改造,让学校“焕然一新”。
“区里的目标是‘又快又好’。”周红玫说。每年寒暑假是孩子们欢乐的放假时间,也是百校焕新项目组辛苦的动工时间,既要学生不挪移、不停课,又要高质量完成项目改造。紧张的暑期施工期里,工务署、代建单位、校方、设计师和施工单位的战友几乎每日都在项目现场处理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一刻不敢松懈。“不行”“做不了”“来不及”与“调整”“关注品质”“要完成”不断博弈、相互拉扯。
记者了解到,为高效地开展项目,“百校焕新行动”采用“研究引领设计”的反推模式。没有先例参考,团队就策划出完整的计划书,输出清晰的理念、价值观和空间愿景、学术导向与工具包。没有现成的审批流程,周红玫倡议,由工务署牵头,把区住建局、土监局、规自局等多部门的人拉到一起,共同寻找新的审批路径,在一个平面上折叠决策,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统筹和“再设计”。为保证产出的高效和质量,项目创新采用“矩阵式集群”设计模式,即一个学术总牵头人外加4~8组导师,并大胆启用年轻建筑师。
“一校一策”,进行“针灸式”微改造
百所学校,百个问题。不同于推倒重来的彻底颠覆,微改造要在保留原有风貌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以细腻、精准的手法进行局部优化与升级,通过小范围的改变实现大效果的提升。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校问题,由各学校提出需求,建筑师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一校一策”,给出具体设计与施工方案,用“针灸式”的微改造对校园进行系统性升级。
据了解,有着20余年校龄的学府中学是首批被改造的学校之一,连廊是该学校重点改造的部分。“教学区和操场之间原是一道仿古墙体,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区域分割方式,我们将其改建为连廊。”主创建筑师靳远说。建成后,连廊成为学生们的大本营,是学生从教学楼状态向操场状态的中转站,是躲避操场阳光暴晒的庇护所。此外,设计师还在操场增加了遮阳棚等“灰空间”,改造后在棚底上篮球课,连廊下做器械和热身,大大扩展了操场的使用空间,提升了使用舒适感。
不同于老学校,新学校面临的问题多是空间不足。比如南山外国语学校高级中学是2019年建成的新校园,此前,由于空间有限加上受到宿舍楼两侧通道的影响,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率不高。设计组将同样利用率有限的下沉广场转化为图书馆核心。“我们利用下沉广场的高度,植入一个从一层向地下层退台的三层书架,形成场所感,每层书架前设置与栏板扶手合为一体的通长座凳,使其不仅可观,也可坐,可停留,给同学们提供学习和社交的场所。”设计方工作人员介绍,主阅览室屋顶设计为室外露台和花园,与学生宿舍楼相连,成为学生课外休息和活动场地,建成后的空间受到了南外高中师生的欢迎。
此外,海月华庭花园幼儿园的改造将自然事物的纯真感知物化为实体的形式与空间,创造如风吹帷幕般的彩色立面。在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深湾小学,则是把2000多平方米的屋顶变成一幅巨大的屋顶壁画。
让校园焕新“可持续发展”
斗转星移,唯有一砖一瓦静默在原地。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聆听着岁月的故事,仿佛是时间的守护者。建筑能否适应不同时代的发展需要,是检验其设计、材料、功能以及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指标。如何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延长建筑的生命,是建筑设计师要回答的课题。
“‘百校焕新行动’与其说是一系列的校园改造工程,倒不如说是一次针对公共项目全过程的创新实验。从项目策划,组织架构执行路径,到方案设计、审批、落地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无前例可循,需要以全新的思路破题。”周红玫说,此次校园建筑精准改造焕新行动中,其最珍贵的成果除了可见的建筑物质成果之外,更在于不易被公众所见的模式创新和程序革新。
在南山,社区与学校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有的学校位于居民楼之间,有的学校外延围墙被居民用来拉绳晾衣。
在“百校焕新行动”中,部分学校用更加主动的姿态拥抱着社区。比如南海小学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外部城市界面碰撞出多个“剩余空间”,基于此设计方在入口广场、停车棚、首层折廊院子、围墙等多个地面节点进行了焕新。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在改造中特别设计了一道全新边界,同一面墙,对内可供师生游戏娱乐、休憩遮阳、教学储物,对外可供居民休息、晾衣,促进了社区和学校的交互。
让建筑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成长实现同频共振,是周红玫发起“百校焕新”的另一个初衷,解决学校问题的同时,让城市、社区变得更友好。“未来随着孩子数量减少,部分教育建筑就可以改造成社区中心、养老中心,我们为未来做好这样的一个空间去预留。”用长远的发展眼光着眼于目前的建筑改造,以提高建筑使用时长。
在教育建筑的改造与焕新中,南山“百校焕新行动”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启发性的成长环境,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及审美信息。这种“以小见大”的改造理念,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茁壮成长,让南山百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