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3
锡伯族姑娘冬兰放弃国外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创业,传承和保护锡伯族刺绣技艺。她和团队开发了多款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产品,包括服装、手帕、抱枕等。还免费为各族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帮助她们掌握刺绣技艺,通过刺绣实现增收。作为锡伯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冬兰说:“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针一线,都是对祖先智慧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 麦丽哈巴·奥兰 胡甜甜
伊犁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令人心旷神怡。近日,在我们驱车驶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途中,窗外景色逐渐变幻,辽阔的草原铺展眼前,远处的天山巍峨壮丽,仿佛一位静穆的守护者带来了远古的呼唤。这种自然美景和锡伯族的刺绣艺术一样,都是历经时间雕琢的杰作,细腻而深邃。
跨界转型:从都市白领到创业先锋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我们要探访的冬兰刺绣工作坊就坐落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是一家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锡伯族刺绣技艺的企业。
在刺绣工作坊创办人冬兰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多种精美的刺绣作品,包括以壮丽天山为背景的山水画、生动描绘锡伯族日常生活的风情画,以及融合现代设计元素的装饰画。
谈起创业历程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初衷,冬兰的眼睛亮了起来,她说:“我从小就看着家人做刺绣,虽然自己不精,但我希望能把这么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2007年,冬兰凭借出色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被文思创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派驻日本东京,成为一名“时尚白领”。当时,她的年收入接近百万元人民币,生活条件优越,事业发展前景广阔。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海啸让冬兰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人生价值。最终,她选择回国,寻求一个更有意义的未来。随后一次偶然机会,冬兰参加了一场北京服装博览会,在新疆展厅,她发现了众多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手工艺品,却唯独不见锡伯族的展品。冬兰感到不解:“与其等别人做这件事,为什么不自己先做起来呢?”
2014年7月,冬兰与丈夫回到家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当地的刺绣合作社和作坊。冬兰发现这些作坊分散且缺乏品牌意识,于是决心将各乡镇的文化特色和资源整合起来,打造统一品牌,并通过顶层设计和订单分配,实现团队的协同工作。11月,冬兰注册了新疆兰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当时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自己一点点解决问题。”冬兰回忆道,“厂房、人才、资金,这些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都需要自己去找。”
经过4个月的奔波,他们终于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找到了一间合适的厂房。但很快,冬兰就发现人才问题比找厂房更为棘手,很难招到能够使用现代化刺绣机的绣娘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冬兰亲自承担起培训新员工的责任。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冬兰说:“光是教会她们电脑的复制粘贴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刚开始学电脑绣花的时候,真的是很难熬。三天三夜没合眼,眼睛都疼得睁不开。”
除了人才问题,资金短缺也是一个巨大的难关。公司在起步阶段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月度支出达到5万元。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冬兰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好在2016年公司实现收支基本持平,生产效益达到280万元。虽然成本还没有收回,但经过两年的发展,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还是让当时压力巨大的冬兰看到了希望。
科技融合:现代技术为锡伯族刺绣插上
创新翅膀
创业初期,冬兰遭遇到传统手工刺绣艺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机器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刺绣无法传承传统手工刺绣。
对此,冬兰有自己的独特见地。在选料上,冬兰选用的是伊犁本地出产的优质棉线和丝线,这些材料不仅色彩鲜艳,更因其质地柔软、适合长时间的刺绣工作,而成为理想材料。在收集和设计图案方面,只要有时间,冬兰就会到农村走一走,寻访锡伯族刺绣传统纹样,并将自然界中的美景与生活中的点滴、现代元素融入图案中。在搜集传统纹样的过程中,冬兰也对纹样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整理,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一系列精美的刺绣产品,不再是冰冷的机器产物,而是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工艺的极致展现。目前,冬兰开发的软件已经录入2000多种锡伯族刺绣纹样。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刺绣与哈绣、苏绣不同。锡伯族刺绣最典型的针法就是长短针(也叫大小针)。假如绣到一半绣错了,那么就得拆掉全部重来,如此才能保证整体图案的美观和完整。而机器刺绣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工人只需动动手指,在电脑上轻点鼠标选定纹样,选定尺寸,原本一个工匠需要花费3天时间绣出的纹样,现在电脑绣花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在电脑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助力下,锡伯族刺绣品得以批量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冬兰最终用机器刺绣的质量和效率赢得了老艺人和市场的认可。冬兰说:“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针一线都是对祖先智慧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2017年,冬兰带着公司的产品代表新疆去上海参加了全国共青团创新创业大赛,产品一经展示便以高价售罄。此行让冬兰意识到,技术赋能的非遗刺绣要做创新产品。
冬兰和她的团队开发了多款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产品,包括服装、手帕、抱枕等。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冬兰的刺绣作品还多次在国际展览中亮相,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带领下,锡伯族刺绣非遗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还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绣梦成真:刺绣艺术引领女性命运的美好变革
“创业的路上真的很艰辛,有时候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但每次看到那些通过刺绣改变命运的女性,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冬兰感叹道。
冬兰认为,企业发展壮大了,就要更好地担起社会责任。自2015年起,她免费开展刺绣及手工艺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辐射12个乡镇,共计培训各族妇女2000余人次。她专门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秀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志红进行授课,帮助各族妇女掌握精湛的刺绣技艺。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增强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而且让她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在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过程中,企业研发和非遗传承相结合助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妇女通过刺绣实现增收。她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的运作模式,解决了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整个乡村经济的繁荣——本地化“察布查尔礼物”系列产品成为旅游文创市场的宠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芒的金名片。
公司的绣娘中,有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工作,但在冬兰的帮助下,她们不仅学会了刺绣,还通过刺绣获得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她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冬兰的感激。冬兰在公司建立的“妇女之家”,为员工提供一个工作和家庭兼顾的平台;定期组织员工家庭活动,让家属了解并支持员工的工作;为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无论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还是家庭矛盾,冬兰都亲力亲为地帮助解决。冬兰的关怀和支持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受到了公司这个“家”的温暖。
目前,冬兰创立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兰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帮助各族困难家庭9370余人,发放帮扶物资145万余元;她与公益组织合作,投入资金90万元,为乡村小学建设音乐教室,帮助了7000多名儿童。冬兰因此荣获了2021年度的“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公司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对于冬兰而言,非遗文化是历史的宝藏,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则是以劳动获得尊严与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实践。冬兰通过传承和创新锡伯族刺绣非遗文化,带动了当地女性就业,促进了她们在经济独立、教育和技能提升、健康保障、社会参与和决策,以及文化认同和传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展现了女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韧与智慧。
冬兰的故事,正如一朵绽放在新疆大地上的“石榴花”,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受冬兰的感染与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点亮梦想和希望。相信在未来,还会绽放出更多美丽的“石榴花”。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