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化周刊 什刹海 PDF版下载

栏目:心灵舒坊

版面: 文化周刊 什刹海

迈进校园大门的那一刻,永远能唤起我们那份深藏于心的少年意气……

梦中,那久违的开学季


    ■ 潘玉毅

    又是一年开学季,朋友圈里满屏都是家长们送孩子去上学的画面。我已过了读书的年纪,但也自年少时走来。许是日有所思,夜里竟做了一场久违的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初中时候,沿着回忆,把旧时的往事又经历了一遍。

    我初中是在镇里读的,学校距我家大概六七公里远,叫龙南初级中学。而在老一辈人的口中,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农中学。曾经,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读半天书,下半天地,“学农”之名由此而来。

    母亲和哥哥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2003年我一入学,便和他们成了校友。母亲读书时学校是什么样子我已无缘得见,只从外婆口中听说她的成绩一直很好,本来是可以读高中的,但因为时代的关系,她见班里只剩她一个女生,任凭老师如何劝,说什么也不肯再去上学,而是选择成为生产队的一名壮劳力。而我的哥哥则只高我两届,我入学时他读初三。

    在正式开学之前,有一个“报到”的流程。我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满载着对新旅程的憧憬来到学校,见到了许多素未谋面而要同窗三载的同学,也见到了孙熙来。我小时候,父亲在隔壁的航渡桥村开锯板厂,与熙来家不远,故而彼此也认识。航渡有桥,桥下的河从上游的梅湖水库流出,一直往北而去,汇入东横河。河水清澈,水里可见小鱼小虾。岸边还有埠头,我小的时候经常站在埠头处,与那些鱼虾做伴,有时也会呆呆地想,要是那些鱼儿能自己跳到石板上来该有多好。

    人的经历和记忆有时候就是这样奇怪,像“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的洪亮吉与黄仲则年少时便认得,但订交却在多年以后。我与熙来虽说打小见过,但真正认识彼此也是在读了初中以后。

    报完到,同学们陆续返回了,我和熙来被留了下来。因何被留下,时隔遥远,我已经有些记不太清了。唯一有印象的是,我们帮着搬了些东西,熙来还被老师叫去写了几个字。

    与熙来告别后,我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校园不大,清简素雅,有南北两个教学楼,南边的楼略高些,北边的则要矮上半截。教学楼前是操场,楼与操场的中间是花坛,被居中的升旗台隔成两半,花坛里有序地种着几株月季。月季是慈溪的市花,“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虽已入秋,但花色未有秋意,而是绛红、粉红,开得颜色刚好。

    操场的南边有一排车棚,供老师和学生停放自行车用,这也是一个让我后来印象深刻的地方。因为总有淘气的男生喜欢趁人不备去拔轮胎的气门芯,不过好在做得不是太“绝”,放了气以后,会将气门芯留下。我的自行车也曾被拔掉过几回气门芯,等到放了学,只能推着车找修车铺借打气筒。那时候每每遇到这种事情,就不由得恨得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翻过围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市场,那里有卖鸡鸭鱼肉的商店,也有各种物美价廉的餐馆,还有兼卖文具的小店,称得上琳琅满目。

    操场的东边则是食堂,食堂里不仅提供菜肴,还提供蒸饭服务。大家每天到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食堂门前的水龙头处淘米,淘完以后,以班级为单位,将饭盒放到指定的置物架上,到中午放学便可取来食用。由于食堂里的菜品不多,糟鱼、青菜……日日重复。吃得久了,难免生厌。故而同学们时常自带菜肴,有时也会选择去校门口的小餐馆吃。为了省便,我极少去外头。早上出门前,自己随便炒一两个菜,菜蔬自家地里就有。然而,不同于我哥的巧手,我会烧的菜十分有限,只能在荷包蛋、榨菜炒笋片与韭菜之间来回轮换。

    人在少年时谁没出过糗呢?我大抵也是出过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自习,大多数时候就是朗读课文。某一学期,我从老师处得了一盘磁带,里面收录着语文课本里每一篇文章的录音。我一篇篇听下去,待听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心中不禁赞叹,读得真好啊!然而我不知道朗读是要技巧的,以为人家读得好听、感人,自己练习几遍,也就和别人水平一样高了。殊不知,自己并没有那种天赋,堂而皇之地在课堂里“声情并茂”。如今想想,同学们当年没有嘲笑我,是多么宽容啊!

    那时的授课老师都很有特点,个性分明。我的班主任姓金名新华,很年轻,只看模样,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她教自然科学,性格活泼不拘谨,讲到激动处,便会习惯性地卷起袖子来;教数学的老师叫陈斌,陈老师讲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不拖堂,一堂课40分钟,他基本只用半个小时左右就能把要点讲完,剩下的时间就交由学生做作业,或交流疑难问题;英语老师叫唐军,眉眼间看起来有点严肃,大家似乎都有些怕他,但我是那个胆大的,放学后有时还会去找他下棋……

    熙来只在龙南中学读了一年,就转去别的学校。未曾想三年后,我们又在同一个高中相逢,还被分到同一班,寝室则是上下铺。可见缘分这东西,当真妙不可言。

    不知哪一年,我偶然路过学校,发现它已经改了名字,从“龙南初级中学”变成了“横河初级中学(龙南校区)”,校门口的油印室和门卫室也已不在原初的位置,我在门口踌躇着,不知道要不要走进去。

    此时,忽然梦就醒了。岁月流过多年,梦中那热闹的开学情境,那些少年时代的人与事,却依然那么切近、真实。为何开学的场景总是令人难忘?或许是因为,迈进校园大门的那一刻永远向崭新的未来敞开,永远能唤起我们那份深藏于心的少年意气。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