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特别是在加工制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
■ 王海涵
7月中下旬,安徽滁州一所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完成,比前一年多招了240人。江苏太仓一职业学校同样迎来火热场景,今年招生计划不足2000人,实际报名却超4000人。今年,全国多地中职学校报名火爆,不少学校贴出关闭招生(通道)的提示:招生已满,概不接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家长连夜排队为孩子报名的情况。
近年来,中职招生一“位”难求的相关话题频频成为热点,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是否意味着中职教育被广泛认可?如何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上中职?
今年7月中下旬,安徽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赵育成的心情经历了起起伏伏。起初,赵育成担心,由于县内中考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会影响该校招生人数。为此,前期,他还尝试走出滁州市,前往皖北地区开展招生宣传。
让赵育成没想到的是,该校计划在全椒县内招生200人,却有400余人报名,滁州市内其他县区还有大量学生报名,而皖北的蚌埠市、阜阳市及亳州市也有300多人报名。“7月10日,学校招生录取(计划)完成,最终录取1120人,比前一年多招了240人。”
位于江苏的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今年同样也迎来了火热场景——近几年报名人数持续攀升,今年招生计划不足2000人,实际报名却超4000人,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等专业尤其受青睐。另外,在广西南宁,部分中职学校招生期间也场面热闹。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把职业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中职生升学通道逐渐打通。”湖南省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颜雄林介绍,近两年,学校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专业招生火爆,“3+2中高职衔接班”(招生)名额也供不应求。“对于成绩不够理想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县级市的学生来说,选择免学费的公办中职学校更具性价比。”颜雄林说。
江苏省特级教师、太仓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殷利则认为,随着中职学校一些优秀毕业生在行业里崭露头角,更多人意识到,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中职生也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再加上各类政策加持,让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
仍是部分学生和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
“近年来招生人数提升,除了政策支持,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思路不断清晰、市场需要技能人才等因素有关。”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校长杨林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职报名的火爆,并不能说明中职教育已被广泛认可,更多(学生)选择中职学校还是因分数而‘迫不得已’。”
杨林观察到,部分报名的家长和学生带有焦虑情绪,也有些学生带有自卑心理。他还指出,“报名系统被挤爆”的现象暴露出部分地区中职招生录取办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学校没有统一和明确招生录取标准,有的学校采取‘先报先录’策略,有的学校让学生根据分数上网填报志愿,这样能自由灵活地选择学校,但这也给学校的招生周期和计划带来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现象,颜雄林建议,进一步完善阳光招生平台,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同平台填报志愿和录取,规范私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招生行为,确保阳光招生。
殷利认为,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未能及时跟上学校扩张的步伐,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这无疑背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殷切期望。她说,学校一定要冷静对待报名火爆趋势,潜心培养具有工匠意识、善用工匠思维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中职教育需“少而精”
“国家通过顶层设计畅通了中职生的升学通道,而作为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无疑要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吸引力。这是学校生存的必由之路。”颜雄林说。
前不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办学能力,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从质量提升方面看,尽管招生形势良好,但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容忽视,部分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少而精”要求集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力量打造一支精锐之师;从内涵发展方面看,“少而精”意味着要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产业对接角度来看,“少而精”的中职教育要更好地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少而精”的中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同时,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
“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能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量大面广的技能人才。”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胡辉平认为,“中职教育通过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同时呼吁,新增财政收入向职业教育倾斜,支持职业学校利用地方债提升办学条件;探索建立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差异化拨款制度,并向办学成本高、产业衔接紧、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