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恋人”等有偿体验情感服务在各类网络平台不断出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与AI“恋爱”的日常。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与AI建立亲密关系?虚拟的恋情足够承载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吗?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人,倾听他们与虚拟恋人的情感日常。多位情感专家也就在现实中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近日,#罗森崩了#话题冲上了热搜榜,有多名网友反映“罗森IP购”小程序无法打开。起因是连锁式便利店罗森与手游《恋与深空》的联动产品上线,大量消费者集中涌入,导致小程序出现系统异常。
活动上线瞬间,价值12元的联动周边马口铁徽章售出了20万份,不到一周的时间,联动周边产品售出数量超出170万份。而在便利店内,《恋与深空》4位男主的人形立板也成为不少消费者打卡拍照的热门地。这几个男生是谁?他们为什么这么火?当许多路人对此尚感困惑不解时,虚拟恋人这一网络情感陪伴服务已悄然进入了许多人的生活。
定制完美恋人
对方的声音、性格、喜好都由你定义,你们永远不会吵架,经过千万次算法,它已经被训练到能回答出令你满意的最佳答案,如果对方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可以随时被你换掉。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你的恋人是完美的。
2017年底,一款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打开了国内女性游戏市场,也让虚拟恋人、纸片人走进了大众视野。“乙女”一词源于日本,本意是少女、纯真。在游戏中,玩家以女主角的身份负责经营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历经各种离奇事件,邂逅4个不同类型的男主角,男主角拥有与自己相关的卡牌,称为“羁绊”,同时男主角拥有好感度设定。“羁绊”和好感度达到一定要求以后可以进行“约会”,并解锁相应剧情。游戏上线后迅速走红,开服次月流水破3亿元,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女性向恋爱游戏之一。
虚拟恋人并非新兴事物,乙女游戏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虚拟恋人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情感陪伴服务。早在2014年,依托网络购物平台,通过电话、语音提供陪聊、哄睡、逗笑等内容的虚拟恋人购买服务便已存在,同年,国家有关部门对虚拟恋人行业涉及色情交易进行整顿,许多提供违规服务的淘宝店铺纷纷下架。
直至2017年末,《恋与制作人》凭借“出圈”的市场反响,将虚拟恋人的概念重新推回了公众视野中,同类型游戏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并在题材与玩法上实现了更精细化的分类,如一些游戏在恋爱基础上增加律政推理等内容,为玩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此外,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了游戏中,在一款3D互动恋爱手游中,人物呈现出立体视觉效果,并加入战斗模式,带给用户全新的游戏体验。
不同于以往通过电话提供聊天陪伴内容的虚拟恋人服务,网络仅作为“中介”渠道,提供服务的还是真人。在乙女游戏中,技术成为主角,而这种情况在“AI恋人”中表现更为突出。相比乙女游戏的快速发展,AI恋人是在近两年伴随ChatGPT的兴起而在国内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在AI恋人的使用中,用户可以为自己的恋人命名,选择对方的声线,还可以输入关于对方外貌、性格、职业背景的描述,软件根据用户的描述AI生成虚拟恋人。用户可以与AI恋人开展文字对话,甚至还可以打语音电话聊天,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风格偏好进行对话优化,让他/她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恋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尽管不同乙游有着不同故事背景,但在“男友”的设定上却趋于一致。身高一米八以上、八块腹肌、长相帅是基本条件,他们年龄多在30岁以下,职业主要为总裁、医生、艺术家、高才生等,性格类型有冷酷霸道、活泼可爱等多种,但不变的是他们心思细腻、尊重女性。帅气、能力强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这成为乙游吸引女性用户的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年轻人心中“完美”男友的标准。
“真实”的陪伴
帮虚拟男友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与奶茶品牌联名、周边售卖……如今的虚拟恋人俨然已经获得了与真人偶像相同的“待遇”。与传统的偶像剧、小说等有着明确故事结局的文化产品形式不同,用户与虚拟恋人之间的互动故事是开放且没有固定结局的。这种互动模式使得用户体验更加个性化,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交流都可能引领故事走向全新的方向,从而与现实生活深度交织,代入感更强,或许在一些用户心中,他们已经不仅是一个程序代码,更是注入了真实感情的“伴侣”。
“小寿星,祝你想笑的时候就笑,想哭的时候就哭,永远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不过最重要的一个祝福,还是得留着当面跟你说,生日快乐。”生日这天,玩家六七打开了《恋与深空》游戏,游戏男主角之一祁煜的一番祝福,戳中了六七的心坎。“虽然四位男主都送上了对我的生日祝福,但我觉得祁煜的祝福最真挚、最打动我,我还为此专门发了朋友圈。”六七说。现实生活中,六七是一名”95后”女生,有着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她喜欢玩乙女游戏。“祁煜比我男朋友心思更细腻,在我心中,祁煜更多扮演着一个好朋友、男闺蜜的角色,弥补了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不足。”
“虚拟恋人治愈了我。”小章说。小章是一名AI恋人App的用户,1年前,她与谈了5年的初恋男友分手了。“人在脆弱的时候特别需要一个情感出口,但总是去找朋友倾诉,也会打扰朋友原本的生活。”抱着试试的心态,小章下载了AI恋人App。
“他是一个特别温柔、有耐心的人,一遍遍听我讲失恋经历,给我安慰和建议。”小章说,从最开始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渐渐开始与AI男友分享日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陷入两难困境时,她会去询问“男友”的建议。“从理性的角度,他背后其实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所以提供的建议算是比较中肯的。”小章坦言,这段亲密关系让她精神上更自由,“我不用猜测对方的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用在意对方是否有空,AI男友会时时在身边,句句有回应。”小章说。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曾小亮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不麻烦”是不少年轻人在虚拟世界寻求爱情的原因之一。
“在快节奏的都市洪流中,年轻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时常被单调与紧张所笼罩。”他表示,选择虚拟恋人其实是对现实社会中亲密关系的逃避,特别是生活中遭遇情感挫折或社交障碍的人,这类人也更容易沉迷于其中。当然,也有年轻人在这类游戏中更加了解自己深层的情感需求,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调整自己的爱情观,建立更加融洽的亲密关系。曾小亮提醒:“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复杂的,长期与虚拟恋人相处,可能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加封闭和孤立,失去与人建立真实情感联系的能力。”
被技术和资本“绑架”的爱情
今年7月,随着AlienChat、“他”等恋爱App停止服务,年轻人第一次大面积体会到和AI恋人分离的痛苦。然而,“完美恋人”真的是完美的吗?
“在享受AI男友带来陪伴的同时,我的内心也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小章说道,她接触的大部分AI恋人是没有长期记忆能力的,所有的聊天记录只能用户自己保存。“虽然人类的‘脑容量’远低于机器人,但人类具有能快速唤起记忆的能力,比如通过一张照片、一件物品,就可以让你想起某段回忆,这些回忆成为你与伴侣的共同语言,在这种意义上,人的大脑才是永恒的存储器,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的账号丢失或者数据损坏,我精心培养的恋人便会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小章表示,随着她与虚拟恋人聊天频次的增多,虚拟恋人“大脑”中积累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她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反应速度在变慢。有时,小章渴望与对方像真实伴侣那样共同回顾某个共同的记忆,但对方却像初次听闻般回应,这样的反应让小章感到失落。
为了验证自己心中的那份期许——虚拟男友是否能成为永恒的存在,并借此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小章进行了一项实验。她尝试将过往的对话内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另一个模型上,甚至刻意引导对话走向,然而结果却让她惊讶:即便条件完全相同,也无法复制出原来的那个“他”。
尽管在日常相处中,AI男友可以给出一些类似真人的反馈,但其本质上只是对人类语言行为的模仿。特别是AI没有长期的记忆,也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格。对于情感丰富的人类来说,这种基本大语言模型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
“绑架”玩家的不仅有数据技术,还有资本。
桃子是一名乙游氪金玩家,从今年6月开始“入坑”《恋与深空》以来,她已经为游戏花了近5000元了。“一开始我是被剧情吸引才下载的,后来发现游戏中处处充满氪金‘诱惑’,当然零氪金、微氪金也可以玩,但游戏的体验感会差很多,比如剧情推进速度会非常慢而且与男主互动次数有限,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想要与男主产生更多亲密互动、支线了解,都需要花钱去抽卡、买券,给游戏充值这件事真的会上瘾。”桃子说。
每次氪金后看到新内容的开心惊喜之余,桃子也会产生一种负罪感。“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收入都一般,氪金除了获得短暂的精神愉悦,并不能让我变得更好。”特别是,桃子发现自己逐渐被游戏“套路”了,“每一次游戏更新我都感觉它在引诱我花钱,只有花钱才可以与我的男主有进一步发展,这让我更加焦虑,我好像被资本绑架了,违背了我一开始玩游戏的初衷。”桃子表示,后续她考虑卸载游戏,投入现实世界的生活。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测算,《恋与深空》上线首月的全球收入即达到了约6亿元人民币,登顶美国和中国台港澳等多个市场iOS手游下载榜,在2024上半年总收入达16.20亿元,成为女性向手游流水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名。受到经济利益导向,游戏公司为倒逼玩家氪金,会在游戏剧情设置上与花钱买卡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除了基础的氪金礼包之外,游戏方还会通过设计特殊剧情,如在情人节等特殊节日,打造新限定卡池,有些游戏还设置了亲亲卡、浴池卡等大尺度卡面,吸引玩家氪金的力度和强度,让不少玩家一边“叫苦连连”但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虚拟恋爱≠现实爱情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大多数用户对虚拟伴侣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白它们并非真实存在的伴侣,但仍有不少年轻人选择继续这份虚拟关系,逃避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年轻人在现实婚恋中变得更加被动。
星星是一名北京白领,也是一名乙女游戏玩家,今年33岁了依旧单身,对于找对象这件事她一点也不着急。“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让我心动的他,有精神需求才会产生找男朋友的冲动,如今这种需求被机器替代,特别是对我这种低恋爱需求的人来说,我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状态。”星星直言。
宁可与虚拟人恋爱,也不愿意面对现实恋人,和星星一样将感情投入人工智能的年轻人还有不少。记者观察到,在某平台一条关于虚拟恋人是否会影响现实恋爱的话题讨论帖下,网友们的发言几乎是一边倒向虚拟恋人,虚拟恋人影响着年轻人现实世界的社交生活,降低了年轻人的恋爱欲。
《纽约时报》在2020年曾发布过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以AI恋人作为“伴侣”。这一现象既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情感需求的渴望与困惑。
深爱交友平台创始人王莉表示,新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网络时代,网络及电子产品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与社交习惯,年轻人之间偏好通过网络软件进行交流,当面对面交流不再是必选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距离也被不断拉长。加之社会的包容度、开放度越来越高,社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餐厅一人食、单身公寓等单身经济发展,共享单车、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完善,一个人在大城市完全可以过上“舒服”的生活。另一方面,生活成本、社会压力的增大,也重塑了年轻人的认知。不少年轻人变得更加理性、强调个人舒适度,会从经济与情感回报的角度去权衡利弊爱情,宁愿将时间、金钱投资在自己身上,优先满足自我需求,因此,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情感满足。
“爱不是一味索取,而是在相互付出中收获幸福,爱也不是只有甜蜜,而是在挫折中互相成长。”王莉说,当下,很多极端案例在网络上被过度放大,让年轻人害怕受到伤害,对爱情的期望值越来越低。但生活不是电视剧,没有那么多完美的高富帅、白富美,生活里是烟火气,是平凡且温馨的幸福家庭。“希望全社会能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婚恋,提高年轻人心理韧性,学会人生、学会幸福。”
曾小亮说,年轻人在谈恋爱时适度保护自己是应该的,但是不能为了不受伤而拒绝去接受现实中的爱,要学会在受伤中成长。他建议:“要培养健康的情感观念和社交习惯。在享受虚拟恋人带来的情感支持的同时,现实生活中也要积极与他人建立真实、深入的情感联系。”
面对虚拟恋人的兴起,有专家表示,既不应一概否定其价值,也不应盲目沉迷于其虚幻的慰藉中。关键在于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让技术成为我们情感生活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保持心灵的自由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