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教育手记

版面: 家庭周刊

培养儿童的“社交免疫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杰西卡

    同事和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天,两个小朋友和娃玩,没想到这俩孩子说悄悄话“使坏”,孤立她家孩子。于是,同事对娃说:“那就别跟他们玩了!”但是,娃每次都“不计前嫌”,特别喜欢跟这些“坏”朋友玩,到底该咋办呢?

    其实,笔者的女儿小D在幼儿园时也曾是个小跟班。那个她很喜欢的女孩,兴奋时就吐口水、打人、踢人……我第一次看到后也怕小D跟着学,但我没直接干预,担心那样做她很难学会交友。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增强“正面”影响,“坏的”自然就被压制了。

    正面了解

    花时间了解孩子的这位朋友,多听听孩子喜欢小伙伴的理由。比如,小D觉得“她很好玩,其他孩子只会玩搭积木、橡皮泥,她总能想出很多新点子”。这让我懂得了“看到”孩子,要尝试先理解,而不是干预。同时,带女儿体验其他“好玩”的活动。这个过程,我把女儿拉到身边,她会发现,妈妈想了解她喜欢的,就会和妈妈说得更多,亲子关系亲近了,孩子更能听得进家长的话。

    侧面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把一些不好的行为指出来,和孩子聊。要注意聊事不聊人。这样,就把对这个人的“喜欢”和对这件事的“不认同”剥离开来了,引导孩子更理智地分析问题。

    好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浸润的。女儿3岁后我们就开始玩一个叫“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的游戏。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

    这个游戏的好处是让孩子建立一个意识,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可以不同,但心中要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爱朋友,但是朋友的某些行为是可以修正得更好的。

    制止行为

    如果孩子已经模仿了小伙伴的不好行为怎么办?我的原则是,区分“人”和“事”,就事论事,而不归咎于“结交朋友”。我让孩子明白,我们有自己的行为底线,有些事情违反了我们的处事底线。

    来看个实际案例——

    几个孩子一起玩,小D的朋友打人了,小D也尝试了一下。我当时说,在我们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并重申家庭规则,告知后果,做不到就自食其果:“如果你仍然打人,那么我们必须提前回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让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和朋友,只针对自己孩子来处理问题。

    孩子未来会遇到一些影响他们的不好的因素,如果家长一味地外归因,孩子就容易怨天尤人。而从第一次起,我们选择内归因,遇到问题时孩子就容易学会首先考虑自己的为人准则,而不是别人有没有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社交免疫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