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天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14岁的小杰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母子相拥而泣的场景令人动容。
小杰是一名智力残疾少年,出生后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因父母长期怠于履行养护之责,致使原本就有智力缺陷的小杰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小杰爷爷遂向其父母提起诉讼,要求返还为小杰垫付的医药费。
深入了解案情后,法院与妇联积极联动,集法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合力,在法庭、社区婚姻调解室先后10余次对小杰父母进行心理疏导和引导教育,让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家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河北区妇联开展“巾帼暖人心”深化维护妇女权益专项行动,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将妇女权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使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发挥“联”字优势,做实“妇联+”职能
河北区“妇联+检察”“妇联+民政”“妇联+公安”等多种合作机制,为辖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保驾护航”。
河北区人民检察院曾接到群众反映,某招聘软件上存在“男性优先”、限制性别及婚育状况等性别歧视现象。经过检察院线上线下调查取证,发现辖区内有限制婚育、同工不同酬、差别福利待遇等侵害妇女平等就业情况。
发现问题后,河北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妇联等多次座谈,就相关法律法规适用和有效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深入沟通和探讨,立即纠正违法行为。
以此案为契机,河北区妇联联合区检察院提出,聘请各街道妇联主席作为首批就业歧视观察员,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就公益诉讼适用范围和就业性别歧视判定标准进行说明。
“妇联+检察”协作机制也应运而生。河北区妇联和区检察院联签关于在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加强协作配合,增强公益保护合力的意见,从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专业协作支持、宣传联动、交流培训等方面,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
据河北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忠凤介绍,河北区妇联已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签发反家暴五项机制、未成年人保护实施意见、公益保护合力意见等6项机制。
聚焦“三个重点”,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聚焦纠纷调解、巾帼普法、走访排查三个重点,全区深入推动‘巾帼暖人心’专项行动。”据郑忠凤介绍,河北区妇联将今年定义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综合力提升年”。
河北区妇联与区司法局于日前开展“握手计划”,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河北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合作备忘录》,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嵌入婚姻家庭调解工作组,实现机制、人员“双融合双联动”。对118个社区妇联专干开展巾帼法律明白人大培训,开展调解技能大练兵。
目前,河北区妇联以婚调委为抓手,形成了“1+2+10+N”(即1个心理帮助中心、2个亲情关护室、10个特色调解工作室和118个社区维权站)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格局。
“妇女法与我们同行”“让TA不再经过风暴”“巾帼普法市集”……今年以来,在河北区各街道,一场场巾帼普法大型户外活动丰富开展,以交互性体验式和文艺性展演式普法形式将普法工作送到妇女儿童身边。截至目前,该区参与巾帼普法单位从公检法司已发展到20余家,普法主体日益壮大。
河北区妇联结合本区实际,自主设计了《重点人群和家庭关爱帮扶工作台账》,用一本账实现走访排查反馈、分类分级预警、发现报告转递和多平台信息联动等功能,切实制定“一户一策”,分类管理,分层救助,为困难妇女提供法律帮扶、心理咨询、生活救助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