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详解延迟退休办法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姜琳 周圆) 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70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
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外,决定将调整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从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
在统一实施延迟退休基础上,决定允许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公众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决定同时明确了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基本权益、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等。决定还就大龄失业人员保障和特殊工种等提前退休作出专门规定。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作出明确部署。此次出台的方案是在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基础上研究制定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春霞 发自北京 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负责人作了详细解答。
当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勇说,本决定包括正文和《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及四个附件,是一个整体,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本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197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两个暂行办法”中有关退休年龄的规定不再施行。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充分考虑社会关切,体现自愿、弹性的原则,采取渐进的方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说,在方案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坚持小步调整,逐步到位。从2025年起,用15年的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调整至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分别调整至58周岁、55周岁,用较长时间实施到位。二是坚持弹性实施,自愿选择。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弹性提前或弹性延迟退休,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坚持分类推进,有序衔接。同步启动、差异化延迟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与现行退休年龄政策相衔接。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同配套。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保障各类劳动者基本权益,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已经实施了70多年,为何进行调整?“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确定的。”王晓萍介绍,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满足劳动者工作生活安排的多样化需要。
“渐进式”如何体现?王晓萍介绍,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职工,每4个月延1个月。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每2个月延1个月。以男职工为例,明年1月至4月满60周岁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零1个月;明年5月至8月满60周岁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零2个月,依此类推。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自愿、弹性原则。“弹性退休制度实施中不得违背职工意愿,违法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职工选择退休年龄。”王晓萍说。
延迟退休会不会对青年就业带来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说,总的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渐进实施的过程,以较小的幅度推进,且退休人员腾退的岗位与青年就业所需要的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差异,改革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平缓的。
同时,李忠介绍,将通过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青年就业,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促进青年就业,营造公平良好环境促进青年就业。加强市场监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青年合法就业权益。
加强对相关群体的权益保障,是这次改革的重要考量。李忠介绍,制定办法时,对各方面的期盼和诉求进行了认真研究梳理,并针对不同群体,作出了相关政策规定。同时,办法明确,国家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国家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推动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