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基层中国 PDF版下载

栏目: 基层治理访谈

版面: 基层中国

走出化工城市转型新路径

重庆长寿:向绿而行 以数赋能


    重庆市长寿区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倚

    ■ 乐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位于重庆东部,地跨长江南北的长寿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化工基地。近年来,长寿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转型、深化数字变革三个重点,走出了一条化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精准发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手和火焰的距离不到一厘米,因为中间有一层气凝胶隔热材料,就丝毫感受不到灼烧。在位于长寿经开区的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许多前来考察调研的领导和客商都体验过这神奇的一幕。

    这家企业生产的气凝胶是一种高分散固态三维纳米材料,是目前已知热导率最低的固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热力管网、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长寿区对工业发展的定位以及这里的市场、原料、要素保障都符合企业的需求,我们相信企业落户长寿能够得到长足发展。”该公司负责人田健信心十足地说。

    长寿区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原始冶炼、化工、医药的诞生地之一,长寿区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时人巴妇清以经营丹砂矿业闻名天下。1890年重庆开埠以后,长寿区近代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到1949年末,长寿区已经拥有电力、化工、冶炼、纺织、机械等多种行业,被誉为“川东工业之母”。

    然而,过去长寿区的工业主要生产基础钢材、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产业结构偏重,也给长江生态保护带来较大压力。面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形势新要求,长寿区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目标,一方面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不断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一方面聚焦新材料前沿领域,深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品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如今,长寿区依托重钢、川维、巴斯夫等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构筑起钢铁冶金、化工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消费品“5+1”产业集群,集聚世界首套天然气制蛋白质、国内最大硅基气凝胶等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7家、跨国公司69家、上市公司64家,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61家,获批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转型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长寿经开区应急指挥管理中心,一张电子大屏正实时显示园区企业排污情况。在大气环境风险物质监控板块,苯、甲醛、氯气等风险物质指标,一目了然。

    捕捉这些风险物质的“千里眼、顺风耳”智能装置,具备对300余种气体精准定性定量、响应速度快、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的特点。一旦指数有超标趋势,系统就会向企业负责人发送预警短信,帮助企业及时自查处置。若一定时间内未处置完成,管理中心和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就会启动联防联控机制。这就是长寿经开区的“四级大气污染防治体系”——从装置严控、车间严治到厂区严防、园区严管,对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发现、预警、溯源、响应。

    过去的长寿区,因为重点发展综合化工、钢铁冶金等产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强度较大,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对较大,让当地老百姓谈“化”色变。现在的长寿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长江大保护”和“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重庆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交出了一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高分报表。

    “国家要求建设三级水污染防控体系,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级,建成了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决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长寿区应急中心主任何世林介绍,长寿经开区不断健全完善“装置级、企业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流域级”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形成了企业罐区围堰47.54万方、企业装置围堰9.77万方、企业事故池34.28万方、片区事故池12.3万方、河道拦截50万方,总拦截能力153.89万方的五级水环境风险防控能级,确保事故状态下废水不进入长江。

    此外,长寿经开区还建成了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预防预警系统,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全流程技术服务,从“天、地、人”三个方面织起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绿色环保之网。

    在长寿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有这样一本账单——2020年至今,先后关闭高能耗、高污染化工企业18家,淘汰非煤矿山、小散弱企业32家,“一票否决”项目两个。账单的背后,是当地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据长寿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长寿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并充分发挥“三线一单”在减污降碳工作中的协同作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项目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目前,已经高效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15%,企业有机废气处理收集率、处理率均超过90%,炼渣、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化工废弃物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与地球重修旧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长寿区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绿色发展的成效已经逐渐显现。

    数字赋能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

    工人坐在大屏幕前,利用AI算法的智能系统轻松从云端对加热炉温度进行精准控制。这是重庆钢铁中控室的日常状态。

    重庆钢铁是一家百年钢厂,曾为中华民族工业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重庆钢铁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促进钢铁生产结构优化。投资1.9亿元实施加工车间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钢出库的全生产工艺流程一体化智慧管控,打造了从生产现场分析、质量追溯、能耗管理到生产全方位协同10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数十个关键点位实现了全天候实时监测,搭建了可感知、可预警、可分析、可控制的轧钢数字化管控系统,智能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制定好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管理、生产,对于像长寿区这样一个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区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一大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目前,该区拥有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企业已达到75家,涵盖了钢铁冶金、化工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品6大行业,并积极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变革,累计建成5G全连接工厂3家,先后启动智能化改造项目188个,总投资超60亿元。全区77家重点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平均发展指数达42,数字化研发设计普及率达82%,重点行业80%的企业实现全生产流程信息化。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3个产业大脑入选数字重庆建设一周年成果45项机会清单。

    “数字化变革改变了工业生产模式,重塑了企业管理思维,革新了工业产品形态。”长寿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周昊杰说。

    长寿区委副书记张强介绍,上半年,长寿区GDP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9%。长寿这个传统的化工城市,正在朝着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的新的宏伟愿景进发。下一步,长寿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按照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把数字经济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加快推动重庆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发展形态,推动数实融合不断走深走实,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