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姚建
在山东烟台栖霞市“爱的传递”爱心妈妈驿站里,有一面颇为壮观的荣誉墙。墙上,有用20张从这里走出来的孩子所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拼贴成一颗心。其实,这只是300多份录取通知书中的一小部分,它们共同见证着孩子们在驿站的成长成才,也见证着爱心妈妈们的温暖呵护与无私大爱。
2015年,乡村教师泮爱香成立关爱儿童之家,并逐渐将其打造为“爱的传递”爱心妈妈驿站,联手爱心妈妈及爱心人士,为困境儿童共架爱的桥梁,用心用情守护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
从孤困无依、一无所知,到考入大学、踏上社会,孩子们勤学习、知感恩,经常回到驿站、回到爱心妈妈身边,献爱心、行善举,让无私大爱在小小驿站无限延绵。
胸怀大爱守护健康成长
走进“爱的传递”爱心妈妈驿站,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满墙的照片。照片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同学习、阅读,一起做家务、过生日,帧帧画面温馨至极。
“这张照片令我感触最为深刻。”顺着泮爱香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照片,身穿红色羽绒服的泮爱香紧紧搂着怀里同样一身红色的“春蕾女童”王燕(化名),两人在冬日里就像一笼暖暖的火苗。
2015年3月,泮爱香下乡走访时发现了年仅6岁的王燕,孩子的妈妈患有先天性智障,爸爸意外受伤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生活仅靠70岁的独臂奶奶支撑。更让泮爱香心疼的是,王燕右眼因泪道不通总被糊住,很难睁开。
“这么可爱的小姑娘,一定要把眼睛治好。”2016年2月到9月,泮爱香和爱心妈妈带着王燕往返烟台各大医院20多趟,经过两次手术,孩子的眼睛终于痊愈。
在泮妈妈口中,王燕非常争气,特别懂得感恩。“今年中考,孩子考了763分,栖霞市前十名!”她激动地说,“我相信三年后的高考,她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
“爱的传递”爱心妈妈驿站是栖霞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集中陪伴提供公益服务的关爱服务阵地,现有爱心妈妈20余名,最多可容纳12名孩子同时居住,全托管与半托管相结合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帮扶和情感慰藉。
以“温暖守护、赋能成长、爱心助力”为工作指南,驿站里,爱心妈妈们不仅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孩子驱散困境阴霾,还关切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驿站里,各个角落都体现着孩子们的自立自强。
卧室里,孩子们自己洗衣、叠被、整理房间,大孩子帮着小孩子,彼此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卫生间里,孩子们的牙缸、毛巾一人一条整齐摆放,地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里,爱心妈妈教孩子们制作简单饭菜、隔三岔五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大家常常在一起包水饺、做面食,一边鼓励孩子多动手,一边聆听孩子心声、疏导孩子情绪。当天,为了迎接中秋节,孩子们在厨房里学着包月饼,豆沙馅、五仁馅……甜蜜香气充斥着整个厨房。
驿站外,爱心妈妈还定期为孩子进行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传承教育。
在爱心妈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胶东抗大教育基地,零距离感受“红色洗礼”;聆听辖区革命老兵宣讲红色故事,以红色文化浸润童心,把爱党、爱国情感根植童心。
“我们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个驿站,而是孩子们真正的家。”泮爱香期盼,孩子们在这个家里不仅吃得饱、穿得暖,更能向阳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赋能成才助力扬帆起航
2024年8月,一封来自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让驿站爱心妈妈们惊喜不已。
通知书的主人“春蕾女童”江依晨(化名)来自一个困难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罹患白血病……是爱心妈妈的到来,为她遮挡风雨、照亮未来。
在泮爱香的印象里,江依晨非常爱读书,“她在小学二年级时来到驿站,几乎把这里的书都读完了,我们就领着她去书店买书。”出于对驿站和爱心妈妈的信任,江依晨的妈妈在两次病危时都嘱咐孩子:如果发生意外,就去驿站找泮老师和爱心妈妈们。
2017年秋天,江依晨收到爱心妈妈送给她的礼物——一套心心念念的四大名著,那份惊喜她至今难忘;2018年4月,她突发眼疾需要手术,爱心妈妈联系了烟台某眼科医院,陪伴她免费完成手术。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泮爱香总是第一时间激励她坚强面对、继续前行。
“收到山东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间绽放起绚烂烟火,喜悦如潮水般涌动。我深知,这份成绩由爱心妈妈的手共同托起。”江依晨由衷地说。
目前,在驿站生活学习过的孩子已有300多人考上大学,有200多人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每当驿站的爱心妈妈们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家都会喜极而泣,为孩子们成功实现人生“逆袭”而倍感骄傲。
被驿站爱心妈妈的事迹所感动,近年来,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上级妇联“娘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也在驿站凝聚形成合力,通过春蕾计划、微心愿、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等一系列项目助孩子们生活、成长无忧。
最令泮爱香感动的是去年冬天大雪时,“烟台市妇联联系烟台女企业家和栖霞女企业家,冒着大雪给孩子们送来4万多元的物资,有羽绒服、保暖衣、手套,还有图书和生活用品。”她感慨道,“她们路上走了5个多小时,雨刮器都冻上了。烟台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少娜还为爱心妈妈和孩子们宣讲了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送来了《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大家听了既感动又振奋。”
以感恩之心续写爱的篇章
在驿站生活过的孩子中,有一个名叫王启来(化名)的孩子曾令泮爱香头疼不已。
据泮爱香介绍,启来没有妈妈,从小在爸爸的错误教养下染上了坏习惯,“孩子看到别人的东西很喜欢,就放进自己兜里,屡教不改。”
来到驿站后,为了纠正孩子行为,爱心妈妈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想吃零食买零食,想要文具买文具”,坚持了两三年,坏习惯依然难戒。“我总能从他书包里看到别人的东西。”
六年级的一天,启来在商店偷拿小零食和一支钢笔,被商店的人发现。班主任以为泮爱香是孩子的妈妈,给她打去电话,“你赶紧来学校一趟!”泮爱香放下手头工作立刻赶到学校。看到孩子胳膊和脖子上伤痕累累,她心里升起一团火,得知缘由后,失去理智的她与商店老板吵了起来,“孩子犯了错我会管,但是不能打骂。”为此还到校长那里去理论。
回到驿站后,泮爱香依然很生气,并哭着叮嘱,“一定要记住,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要拿!”
第一次看到泮妈妈情绪如此激动,启来内心终于被深深触动。令泮爱香欣慰的是,从那一刻起,启来彻底改掉了坏习惯。去年,他顺利考上济南一所大学。“上大学后,每年寒暑假他都非常努力地打工赚钱,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他曾经爱吃的零食和文具用品,送给爱心妈妈驿站的孩子们。”说起启来的变化,泮爱香言语中满是骄傲。
不仅是启来。在爱心妈妈一言一行耳濡目染下,从驿站走出来的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回到驿站,通过志愿服务践行“爱的传递”。
红红和笑笑是一对小姐妹,由于家庭困难,她们曾为了交学费而卖头发,后在爱心妈妈资助帮扶下顺利考上大学,找到理想工作。如今,即使分隔两地,两姐妹也会定期回到驿站,投身志愿服务。
小亚君(化名)曾因罹患血管瘤而生命垂危,是爱心妈妈及时的爱心募捐,让她顺利到北京接受了手术,继续学业。如今,已是翻译专业硕士的她,每个假期都会回到驿站为孩子们辅导英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唯愿以行动,续写爱的篇章。”回想驿站生活点滴与温暖瞬间,江依晨坚定地说,“我将永远铭记这份恩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用一份真挚的爱去传递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