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依据。依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全链条、协同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周月阳 李红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持之以恒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的职责分工,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保障机制,为爱国主义教育按照法治思维、在法治轨道上开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依据,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提供的法律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共包含五章内容,分为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法律方案。
一是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和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极其丰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首先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格局和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同时,该法列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族团结、宪法法律等多个方面,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各教育主体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规定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地位非常突出,至关重要。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办好思政课程,重视教材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和教材之中。学校应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界定教学重点内容,建立课程联动机制,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教育职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职责,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参观学习提供便利服务,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免费开放制度和保障机制。
四是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多措并举。为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在文化产品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产出面向青少年的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产品,实施配套的激励机制;在违法行为惩治方面,要依法处罚各类违反爱国主义教育秩序、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为,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依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承担职责,增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构建起全链条、协同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从学校角度讲,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首先,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之中,开好开足相关课程,优化教学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编写符合时代背景和教学规律的优秀教辅材料;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选取贴合时代、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鲜活案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寻答案,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为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去各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地方文化学习、校史学习等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从家庭角度讲,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要引导未成年人培育正确的家国观念,与学校形成“家校合作、协同共育”的合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情况,选取爱国主义题材的读物、影视作品,陪伴孩子阅览学习;在国庆日、宪法日以及传统节日,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和庆祝活动,引导孩子学习中国悠久历史,理解灿烂中华文明,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父母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构建完整、交融的家校共育机制。
从社会角度讲,要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做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职责。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要加强财政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运营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设施,丰富展出内容,优化宣传方式,提高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其次,提升爱国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的质量。通过建立相应的备案机制,引导爱国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贴近民众、深入生活,实现思想性、娱乐性、教育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其中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专项资金、基金及税收优惠等方式进行激励和支持,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产出有思想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作品。最后,加强网络监管,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既要依法管网,打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网络环境,又要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行为,总结其规律和特点,针对性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优质网络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注:本文系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蓝皮书课题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