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一路高歌向振兴

——山东临沂代村从“负债村”到“亿元村”的致富“密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明月高照,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城的西南部,精彩的民俗表演、美味的各地小吃吸引着周边城市的人们。这里是热闹繁华的鲁西南乡村、“沂蒙红色堡垒村”、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代村。

    代村原先是一个贫困落后村,民心散、村风乱,是出了名的“上访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王传喜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后,率领党支部带领群众,把一个既贫困又涣散的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

    2023年,代村村集体各业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6亿元;全面完成旧村改造,所有村民住上了舒适的楼房;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装备制造区、智慧农业种植区、农业科技研发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农村电商物流区和大汶河观光带”融合的农企园,带动村民就业致富;依托运粮河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印象代村”等项目,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文旅“三位一体”发展……

    发生在代村的巨变,是一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革命战争年代,代村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代村人民在老书记李桂兰的带领下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创下亩产“双千斤”的历史。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代村,再次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

    破题土地流转,村民吃上“放心丸”

    代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1999年,经过村民投票选举,王传喜成了代村发展的“带头人”。

    要想让代村经济发展起来,土地问题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面对村民因土地问题时常引发的口角矛盾,王传喜想到:“村里妇女占全村人口的一半,妇联可以引领妇女做好这部分思想工作。”

    时任代村妇联主席宋桂云也主动提出“思想工作由我们妇女同志来做”,她带着村妇联的另外两位同志冯树彩和张善兰,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常吃“闭门羹”,常听牢骚话,有的“钉子户”家最多去过十几趟,有时要工作到深夜。

    有委屈,流过泪,但工作还得继续做。挨家挨户跑下来,代村妇联在平均分配土地、实施土地流转等重要工作中“勇当女先锋”,推动代村“全村人均,每户2块地”的土地调整方案落到实处。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抓住机遇的代村将全村3000亩土地统一流转,开启集体经营之路。2008年,代村又流转了周边8个村的土地。

    “我们代村村民每人每年都能领取一笔土地流转费,最重要的是土地流转、集体经营之后,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吃上了‘放心丸’。他们有的到村办企业上班,有的到代村商城、国家农业公园创业当老板,还享受着村集体16项福利待遇。”宋桂云说。

    解决土地问题的经历,也让代村人在不知不觉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08年以来,代村以山东(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抓手,相继建设6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种植6000余亩粮食,推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2019年围绕二产相对薄弱,农产品加工项目起步晚,农业链条全而不精的问题,投资8亿元建设兰陵(代村)农企园,先后吸引26家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等企业进驻,各村农户种植的农作物直销工厂,实现年生产加工各类蔬菜6万吨,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至2020年时,已经实现了国家农业公园、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全国农村创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五园一区”融合共建的新格局。

    探索“三产融合”,村民走上“共富路”

    回顾代村飞速发展的20多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一条看不见的“生态红线”始终被拉紧。“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代村一直坚持保护土地‘三不’政策:不上一个污染项目,不占用一寸耕地建房子,不向任何个人转让一寸土地。”王传喜表示。

    早在2005年,村“两委”就制定出了《十年建成小康村的总体规划》,启动旧村改造,提出了城镇化和代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和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个同步”的建设理念。

    在这一关键时刻,代村的妇女又主动站了出来。

    “党组织带着我们搞旧村改造,我们就发挥特长‘种花种草,搞绿化’。”宋桂云说,在村“两委”统筹安排下,村妇联承担起了绿化的重任,“那时候村里还有人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叫‘1314’,说我们妇女骑着‘一辆三轮车,忙碌在四季’。”那段时间,村妇联坚持“早起晚收”,并为种下的苗木签下“95%成活率”承诺书,承担由“种”到“管”的全部责任。

    2019年村妇联改选,村党委委员聂晓燕接过妇联主席的“接力棒”,也将村妇联主动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做法延续下来。她带领妇联同志抓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在农家”示范户评选,“最美阳台”“最美庭院”“最美妇联人”等“最美”点缀着代村的生态宜居美景。

    当赏心悦目的绿色填满代村的山水,代村又建设了银湖湿地公园、运粮河公园,连通水系,涵养水源,打造成乡村会客厅、生态涵养地,让村民能够“开窗见绿,出门入园”,实现景区、田园、产业园、社区、乡村串珠成链,“红、绿、蓝、古、今”交相辉映。

    以此为基础,代村“三产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利。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在农旅结合中深挖农业公园潜力,建设“雨林王国”、“竹林水岸”、油菜花基地、辉煌中国馆等旅游观光项目;探索农旅商融合,建设“代村商贸物流城”,目前商城建设商铺3000多家,年交易额达60多亿元,集体经济增收5000多万元。

    2019年年初,代村将“三产融合”的“蓝图”不断扩大,把带动更多村庄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开启了全面推进覆盖12个村2.6万人的“田园新城”建设,全力打造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于一体的农业之城、农民之城。

    完善民生保障,村民过上“幸福日”

    代村村民刘振花在代村商城经营窗帘生意。她告诉记者:“村里为我们创业搭建平台,第一年经营还免收租金。有村集体和妇联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有信心把事业做好。”

    记者了解到,随着代村产业体系的完善、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或到村办企业上班,或自己创业,据聂晓燕介绍,全村95%的妇女已经实现就业,100多位妇女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

    年逾古稀的退休村干部李学全经常用一句顺口溜形容自己的幸福生活:“一日三餐饭有米也有面,鸡鱼肉蛋还不断,吃饭讲营养,换着花样办……”

    代村用10年时间完成了旧村改造计划,建设住宅楼65栋,小康楼170户,老年公寓2处200户,以500元每平方米低价安置,让村民拆旧房住新房;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老年健身广场、村级医院、公共食堂、省级规范化小学、幼儿园等;居民区实现了“五化”“六通”,物业统一管理,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实现“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善扶”的民生目标,村“两委”实行了16项社会保障政策:60岁以上老人住进“老年公寓”,按月享受“老年优待金”;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资金由村集体负担;高中高职在校学生每年享有村集体发放的4000元“助学金”,考入大学发放3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奖学金”,村民家家每年有村集体“分红”收入……

    在王传喜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看来,代村的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代村人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村里有了结余,日子过得不那么‘紧巴’了,必须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村庄发展同步起来,这钱要花在民生保障这个‘刀刃’上。”王传喜说。

    提到实现巨变的“密码”,王传喜透露说,“代村密码”就是把党的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望着不远处的兰陵(代村)新农人培训中心,王传喜描述着未来代村的模样,建设现代农业样板区、打造“百千工程”示范区,代村要当好城乡融合“排头兵”。城市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代村也将联合周边的乡村,蹚出一条“共富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