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王子怡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近日在天津举办,走进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现场时,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文化的瑰宝。在湖北展厅,各种汉绣作品精美绝伦,其中一幅名为《楚楚动人》的汉绣作品美得令人叹为观止。只见绣面上的神鸟振翅欲飞,姿态优美,传神而灵动。它的尾羽与众多凤凰不同,只有一根凤尾呈S形,柔美且有张力地伸向空中。这幅作品出自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在她看来,汉绣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艺术殿堂,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非凡魅力。在汉绣的艺术道路上,她是如何不懈追求?又是如何传承汉绣这门古老艺术的呢?以下是她的讲述——
技艺的探寻与摸索
20世纪80年代,我就踏上了刺绣之旅。那时,我先后学习了苏绣、湘绣、苗绣等绣种。现在回想,那时的我对非遗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学习刺绣只是出于对刺绣技艺的一种追求。
在那个阶段,我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绣品更加逼真、细腻上。我努力钻研劈丝技巧,力求将丝线劈得更细、更精美。对于色彩的搭配,我也费尽心思,琢磨着如何让颜色过渡渐变得更加自然。然而,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刺绣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缺乏对创意作品的探索。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跟随师傅认真学习每一个针法,每一种绣法。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多种刺绣技艺的针法。同时,我在湖北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我开始思考刺绣的更多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对物相的逼真描绘。
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为我日后的刺绣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当时我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但那些日子里积累的技艺和经验是我的宝贵财富。
传统技艺的创新突破
2000年后,我的刺绣生涯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我开始专注于汉绣的研究和探索。那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师从汉绣国家级传承人黄圣辉师傅。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对汉绣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汉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楚文化底蕴深厚。接触到汉绣后,我开始深入挖掘汉绣的文化内涵,探寻楚文化底蕴的核心价值与艺术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绣的根源,我曾多次前往荆州博物馆、长沙博物馆等地,去观看和感知楚人祖先对造型艺术的高超境界。在那里,我看到了龙凤纹、虎纹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用简洁的线条和S形的造型,将龙凤的神韵表现得灵动传神、韵味优雅。花卉藤蔓自由穿插,对称优美,令我惊叹不已。
通过不断地寻根、走访艺人以及深入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汉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技艺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传承。汉绣传统刺绣的图案多为吉祥文化的题材,如“年年有鱼,平安富贵,事事如意”等,以 “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审美理念进行设计与刺绣。刺绣工艺讲究满绣,结实、经久耐用,配色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然而,在当代的传承和创作中,如何表现出荆楚之地的特色以及与传统技艺融合,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汉绣传统刺绣没有浪漫空灵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先例。要让汉绣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必须进行创新。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针法和绣法上进行突破。与传统满绣不同,我采用减法刺绣法,营造浪漫灵动的效果。这种方法与传统满绣的加法刺绣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我逐渐找到既能体现汉绣楚文化浪漫艺术底蕴,又能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即“针法不变,绣法变”“针法无界,文化有根”。我的探索,突破了汉绣受针法局限的定格思维,创作思路有了新的飞跃。
2015年在清华美术学院非遗研修时,我创作了第一幅作品《东湖楚韵》。这幅作品以简练的手法,用武汉东湖中的景点,楚凤、楚城、编钟、荷花等元素构图。楚凤是楚人的信仰图腾,寓意吉祥与美好;编钟,寓意财富,地位、兴盛。采用汉绣传统工艺平金夹绣,以减法虚绣表现画面整体空灵的意境,突破了汉绣满绣的局限。而楚凤欲飞欲奔的灵动,不仅动感十足,亦具有自信的神韵与楚艺术浪漫的特征。
让汉绣与时代接轨
随着对汉绣的深入研究和创作,我开始思考汉绣的传承问题。汉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自2014年起,我受聘于江汉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开设汉绣传统文化技艺通识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汉绣、热爱汉绣。在教学过程中,我树立了“文化知根,刺绣知艺,传承知辨” 的理念,将文化、设计、刺绣作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
汉绣的传承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让汉绣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绣的魅力。我相信,只有让汉绣与时代接轨,才能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光彩。
汉绣面临着Al智能的挑战,但无论科技多么先进,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坚持原创,做出匠心独运的精美民间工艺品,会使市场需求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我将继续努力创作更多有楚文化内涵的作品,让汉绣的浪漫艺术特色更加凸显。同时,我也将继续致力于汉绣的传承工作,培养更多汉绣人才,让汉绣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回顾我的刺绣之路,从最初对刺绣技艺的单纯追求,到后来对汉绣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再到如今肩负起汉绣传承的使命,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汉绣传承人的努力下,汉绣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