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见习记者 车雨萌
24岁的新疆女孩古力切尔正在设计自己的嫁衣。
那是一件极具哈萨克民族特色的套装——红色的外衣上点缀着牡丹花,碧绿的枝叶相连相通,菱形的装饰串联其中,白色的马甲与外衣相互映衬。“自己亲手设计、刺绣的嫁衣,与流水线上的意义肯定不一样。”古力切尔憧憬地说。
哈萨克刺绣工艺复杂、图案繁多,素有“千针万线绣花毡”之称。一个小小的花毡就已“千针万线”,要在最隆重场合亮相的嫁衣自然更加需要精细。尽管如此,这个哈萨克族女孩仍然执着地“要自己动手”。
这源于那份朴素的传承。7岁时,小古力切尔就在妈妈的指导下接触哈萨克刺绣,她的第一个作品就是给心爱的芭比娃娃的裙子上绣下可爱的图案。当十字绣流行后,她的刺绣功底又有了用武之地。
“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设计和搭配还不成熟。”古力切尔说,15岁时,她开始跟着哈萨克刺绣非遗传承人乌水提汗·克尔曼学习,“手法越来越熟练了,颜色搭配也更好了,还多了一份副业,太感谢师父了。”
听着徒弟的夸赞,乌水提汗欣慰地笑了。“我这十几个徒弟都学得很快,能把民族特色的技艺传承下来,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一〇四团畜牧连,62岁的乌水提汗是很多妇女心中的主心骨。从小就喜欢刺绣的她,至今已绣了40多年。她不仅将刺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建起了刺绣加工基地和刺绣展览馆。
展览馆内,花毡、靠垫、桌垫、挂饰、民族服饰一应俱全,一间小小的屋子传递着浓浓的民族风。
在这间屋子里,23岁的周帕尔也有很多收获。“自从跟师父学刺绣,我不仅提高了技术,在事业上也得到了很大帮助。”跟着乌水提汗学习刺绣近10年,周帕尔也从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大学毕业后,周帕尔开起了婚纱店,她会在自己店里的婚纱上亲手刺绣,“很受顾客欢迎。”和好姐妹古力切尔一样,她也计划在自己的婚礼上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嫁衣。
现在,有20多名妇女参与了乌水提汗的刺绣事业。她们当中既有哈萨克族的妇女,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姐妹,客户的订单一来,她们就开始了幸福的忙碌,做得好的“绣娘”每个月能增加几千元收入。“我的汉族徒弟王娜跟我学了三四年,现在技术也非常好。”乌水提汗说。
这些徒弟不仅在事业上与乌水提汗相扶相帮,还多了一份对军人共同的温暖牵挂。
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乌水提汗从小便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17年前,她开始给武警战士送鞋垫,每年的11月天寒地冻时,300名战士都会穿上哈萨克族“妈妈”亲手缝制的鞋垫。如今,徒弟们也加入进来,从每年6月份开始,大家利用空闲时间聚在一起,把浓浓的关爱融进一针一线里,保证在天冷之前“孩子们”能多一层温暖。
由哈萨克刺绣串起的情谊,在美丽的新疆不断绵延。
做导游工作的古力切尔结识了许多朋友,有汉族的、维吾尔族的、回族的……古力切尔畅想着:“等我结婚的时候,要邀请他们来参加我的婚礼,一起弹着冬不拉,手牵手跳舞……老的时候,回忆起来肯定特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