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版面: 视点评论

生活更有“质感” 奋斗更有底气 日子更有奔头

兵团木兰:幸福写在笑脸上


    一万泉景区里,三十连职工为游客表演哈萨克民族舞蹈《黑走马》。董颖/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近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活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走进奇台农场、红旗农场、芳草湖农场,在和当地妇女们的深度交流中,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感受到一张张笑脸背后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融合发展助增收

    巍峨连绵的天山脚下,广袤无垠的草原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在奇台农场一万泉景区,记者感受到兵地融合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变化。

    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的江布拉克景区与一万泉景区相距不到10公里,两个景区过去分而治之。

    “为了推进融合发展,奇台农场与奇台县决定,对江布拉克和一万泉这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行统一运营管理。”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路谢平告诉记者。自今年7月15日起,两个景区正式实行“一票通”制度,游客购买一张门票便可以游览两个景区。

    而对当地居民来说,融合发展带来的是家门口的增收机会。“推进融合发展后,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路谢平表示,当地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明显。

    奇台农场三十连职工王艳萍在一万泉景区经营民宿,“自8月客栈开业以来,每天都有游客来吃饭和住宿,乌鲁木齐和昌吉的都有,也有香港游客住过我家,平均一天接待四五十人。”据她讲,这种场面是兵地融合前不曾有的。

    王艳萍家的新房子2016年就盖好了,当时她想开农家乐,但苦于游客数量少,只好外出务工。今年,借着“一票通”带来的人流,王艳萍家的客栈开业了。300多平方米的院落,可同时容纳50人吃饭,还能为15人提供住宿。开业以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客栈就接待了数百名游客。

    “以前每月打工收入大概5000元,现在经营民宿每月的毛利润就有3万元,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王艳萍的笑容中难掩兴奋。

    “玉泉山庄”经营者俞翠红经常接待旅游团用餐,“我在这里开店已有8年,今年七八月的游客明显增多,许多游客用两天时间游览两个景区,这让我们做生意更有信心了。”

    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三十连24户居民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销售、歌舞表演等项目,实现旅游收入200多万元。

    王艳萍、俞翠红的笑脸,是增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非遗作品网络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民族刺绣工作室内,哈萨克族的妇女们正三三两两坐在毛毡上,用灵巧的双手穿针引线绣制毡料,手指上下翻飞中,绣着羊角纹、牛角纹、花朵等图案的毡绣逐渐显现,美丽生动,极具草原风情。

    毡绣和布绣是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术,已流传了数百年,是哈萨克族的文化瑰宝,可用于帽子、服装、枕头、被套、桌布等的装饰。

    红旗农场生活着许多哈萨克族职工,过去很多女性在家劳作没有收入,为拓宽职工增收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农场建起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组织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技艺、加工产品。

    “小的毡绣和布绣价格从数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大的毡绣和布绣售价一般在8000元左右,姐妹们的收入都不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对记者说。

    几年来,在红旗农场绣丽美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各类手工刺绣品不仅在本地受欢迎,还通过网络售往外地,甚至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一开始我连怎么开播都不会,刚直播的时候一件商品都卖不出去。”“90后”都曼古丽回忆起2021年7月刚接触“直播带货”时的情景,“不知道怎么介绍,有些地方说得也不到位,我们就开始慢慢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直播卖货的。”

    从“直播小白”到带火新疆非遗哈萨克毡绣、布绣,都曼古丽靠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也让更多哈萨克族姐妹的织品有了销路。

    她们的笑脸,是技能傍身的踏实感和劳动致富的满足感。

    安居乐业把舞跳

    记者一行到芳草湖农场文化宫采访时,隔着马路,远远便被文化宫前广场上的热闹喧嚣所感染,欢快的音乐、舞动的身影、整齐鲜艳的服装,一队又一队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正在激情四射地跳着舞,芳草湖文化广场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陈阿姨是广场舞的领舞,她梳着精神的丸子头,化着全妆,面对记者的镜头大方展示:“我们几个都退休啦,大家一起锻炼身体,每天开开心心就好了。”据她介绍,自己来自四川,在农场工作了一辈子,如今每月4000元的退休收入让她无需为生活担忧。“而且退休收入每年都涨,感觉很幸福”。她笑着说,“现在的日子真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和姐妹们一起跳舞,感觉特别幸福。”

    气质优雅的付阿姨在芳草湖农场工作,她告诉记者,农场在职职工每人能分50亩地种植,男女都一样,全部机械化种植,50亩地轻轻松松就种了。付阿姨和老伴同在农场,分到100亩地的收成都归自己,效益不错。“我也快要退休了,到时候把地交回农场,每个月领退休金,很有盼头。”付阿姨满脸期待。

    这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绽放的花朵,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步伐都充满了活力,仿佛在诉说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广场上的笑脸,是快乐的表达,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短短几天的走访,记者感受到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稳定的收入、丰富的业余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木兰们的笑脸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妇女的美好生活,绘就一幅动人的幸福画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