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5日至26日,全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现场推进会在辽宁省盘锦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思路与创新举措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会上,辽宁省妇联等11个单位围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好经验好做法做了交流发言,本版摘编各地发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农村妇女工作提供参考。
锚定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
绘就新时代辽宁乡村振兴巾帼新图景
■ 辽宁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冯英
近年来,辽宁省妇联锚定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目标定位,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新农人为支撑,以建设和美乡村为抓手,擦亮“辽宁巧娘”“美家美户”“百县千案”等妇联品牌,团结带领19.2万名乡镇、村妇联干部执委、330万农村妇女,共筑新时代辽宁乡村全面振兴美丽实景。
聚焦现代化,推动产业兴,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进家、项目进家双轮驱动,投入2740万元,扶持以独角兽企业“十月稻田”为代表的巾帼科技示范基地419个,培育一批以郑文静为代表的做强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的女性农业科技攻坚者。举办巾帼农产品电商品牌大赛,仅上半年,巾帼电商销售额突破70亿元,带动妇女就业8万余人。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创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07万个。全国巾帼科技示范基地沈阳“稻梦空间”,推动“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聚焦“先行地”,培育新农人,力促农民富裕富足。鼓励支持妇女领办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5.7万个。全国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盘锦千鹤米业,带动12个合作社(家庭农场)、1600多个农户发展共赢。开展“她说家乡好”宣传,吸引女企业家来辽助农、回辽兴农。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5500期、乡村振兴服务直通车直播课堂85期,受众超3000万人次。挖掘涉农女性工匠级高技能人才,吴氏水饺第四代传人吴秀芹深耕农文旅融合,建成国内首家民营企业标准化饺子博物馆,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年销售额达1亿元,为150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聚焦“全面化”,推进乡村美,力促农村宜居宜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巾帼花路”126条、“美丽庭院”3.7万户,助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43条。实施“美家美户”家庭文明建设工程,力争2026年年底500万户达标。开展妇联信访“百县(区)千案”暖心行动,打造“向阳花学堂”儿童服务阵地。与辽宁农商银行合作,三年拟投放“巾帼创业贷”28亿元。争取省级资金1亿元,扩面救助低收入“两癌”妇女1.1万名。
辽宁省妇联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打造新时代辽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升级版,为打好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辽宁巾帼力量!
培树乡间主理人 筑梦乡村振兴路
■ 江苏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施郁佩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妇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
积极助力“有人来种地”。组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主题巾帼大宣讲2.6万场次,传播党的强农惠农富农好政策。内培外引孵化主理人,联合相关部门对近4万名巾帼乡土人才开展专项培训,“稻香天使”“苗木红娘”等乡间巾帼主理人在“乡产”“乡游”“乡食”中各展所长。常态化组织导师进校园、女大学生看家乡、女企业家“三走进”等活动,吸引有能力、有情怀的“85后”“90后”投身乡村建设。
有效推动“如何种好地”。发挥村(社区)女书记联盟作用,示范带动更多乡村巾帼主理人参与村庄融合发展。联盟理事长、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办好恒北村的“自家事”,组织党建联建、村企共建、交流分享等活动,联动办好“大家事”。支持“乾元茶场”“慧心家庭农场”等“妇”字号龙头企业,引领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发展。鼓励水稻育种专家徐洁芬等农技专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立科技兴农巾帼专家团,将“科技助农点对点”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每年为超万名农村妇女提供技术指导。深化千名女主播培训赋能计划,分层分类开展“扫盲式”培训、上岗式培训和达人孵化训练;搭建“她播”系列赛事平台,在村社区“最后一公里”打造巾帼共富直播间,带动更多主理人以视频“播种”、用直播“施肥”、在云上“卖货”,搭上直播“快车道”。
努力促进“妇女能受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鼓励支持乡间巾帼主理人发展“美丽庭院”+乡村旅游+庭院经济+文化传承等,涌现出一批花田主理人、民宿女主人、非遗工坊主理人,扶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450个,带动家门口就业。因地制宜成立花木电商产业链妇联、俏渔娘文旅产业链妇联、黄金小玉米特色产业链妇联等,在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中联农带农,让“土特产”鼓起农村妇女“钱袋子”。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巾帼科创贷”“乡村振兴巾帼贷”等金融产品,为2.89万名创业妇女提供79.4亿元贷款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聚焦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把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做深做细做扎实,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中贡献更多巾帼力量。
聚焦“三个融合”铺就乡村文旅巾帼幸福路
■ 福建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卓晓銮
福建省妇联把助力妇女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妇联组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立足全省文旅从业人员超七成是女性、文旅收入超七成由女性创造的优势,培育了“乡愁”沈丹等巾帼“新”农人大V,创新“村村都有女主播”载体平台,涌现出泉州蟳埔“簪花围”等文旅爆款,形成了妇女就业创业与文旅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美好生活向往“三个深度融合”的生动局面。
坚持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激发妇女发展“原动力”。联合人社、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民宿女能人、小吃经营业者、互联网短视频营销培训,2019年以来,共组织巾帼文旅技能培训3179期,受益妇女超30.2万人次。联合省农信联社推出“巧妇贷”妇女贴息创业信贷,三年发放贷款超80亿元。在海峡妇女论坛等大型活动现场推介簪花等女性文旅特色体验,依托落户福建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举办数创未来“她力量”活动,孵化培育农好康、乡愁文化传播等“福”字号、“妇”字号农文旅融合品牌。
坚持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绽放文化振兴“她力量”。探索“非遗+文创”发展路径,助力畲绣、剪纸、“簪花围”等非遗技艺成为妇女致富新密码。泉州蟳埔村通过活化“簪花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3个90%”的生动场景,即文旅从业人口90%是女性、服务对象90%是女性、文旅收入90%源于女性。五年来争取省政府投入540万元创建农文旅融合发展巾帼示范基地108个;联动文旅、商务等部门指导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非遗团体标准《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形成“样板”复制推广;成立沙县小吃产业链妇联,以家庭为单位,助力小吃核心产品、技能培训、门店运营标准化;推动巾帼民宿争创“国家等级旅游民宿”,全省现有26家等级民宿中由女性主理的16家,占比超六成。
坚持与美好生活向往深度融合,优化高品质生活“软环境”。在乡村文旅产业中打造“1+N妇建联合体”新模式,由一个市级或县级产业妇联带动N个村的小分队或妇女小组,将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单家独户提篮“小买卖”变成文旅全链“大产业”。发挥妇女和家庭在改善人居环境中的独特作用,创建精品“美丽庭院”29.3万户,助推全省40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下一步,福建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发挥“联”字优势,做细做实八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增色添彩。
抓“三全”促“三强”
推动乡村振兴巾帼人才高质量发展
■ 重庆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张莲
在全国妇联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妇联大力实施巾帼人才培育提升行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4万余场次,累计培训各类巾帼人才152.4万余人次,发展乡村巾帼创新创业项目185个,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巴渝巧姐”新农村手艺人助推乡村振兴项目获评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李绍玉等5名巾帼非遗传承人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巴渝大嫂”入围重庆市首批乡村振兴劳务品牌,“菜乡结绳”振兴乡村行动获得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最佳案例。
健全工作体系,全方位支持强合力。一是高位推动优化政策。将乡村振兴巾帼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庆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重庆市“十四五”人才发展建设规划》等全市政策文件统筹实施,为巾帼人才发展提供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措施。二是量身定制细化举措。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出台《关于重庆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建设6支女性人才队伍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6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举措。三是创新模式融合联动,与重庆土交所、中医学院、中国人寿等开展培育合作,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乡村巾帼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聚焦培育孵化,全领域提质强能力。实施“巴渝巾帼领头雁”、高素质女农民能力提升等专项计划,每年线上线下培训妇女20万人次。开展巾帼助力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行动、寻找“川渝巾帼新农人”等,招引1.2万余名有技术、有资金、有情怀的女性返乡创业,培树乡村女工匠、乡村女创客、致富女能手等2500余名。成立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依托女专家联谊会、女性人才研究会等组织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组团下乡”,与100个有发展潜力的巾帼农业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结对帮扶,提供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
深化支持体系,全过程助推强动力。一是数字赋能。建立“一图一区两库”全链条数字化体系,通过汇集女性电商850名、优品推荐官100名、巾帼电商龙头企业15家数据,助推巾帼电商人才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二是项目赋能。首期投入480万元打造“渝好空间”,建成“好业工坊”“好品集市”21个,开展服务180余场次,广泛吸纳和帮扶女性创新创业,集群发展。三是品牌赋能。聚集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女性优势行业,培育“边城秀娘”“巴渝巧姐”等巾帼劳务品牌53个,覆盖女性80万余人。
科技兴粮仓廪实 巾帼助农促振兴
■ 山东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洪霞
近年来,山东省妇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全国妇联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搭建平台,精准服务,打通巾帼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引导妇女依靠科技助力全链条节粮减损,为扛牢农业大省责任贡献巾帼力量。
汇智聚力,为科技兴粮筑牢人才基础。联合山东省科协、省科技厅等8部门出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十条举措,省农科院18名女科技工作者享受生育后科研回归基金,27名女科技工作者享受人才项目放宽年龄政策。在齐鲁农业科技奖中设立巾帼科技奖,49人获此奖项;实施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高素质女农民培养计划,开展“点单式”技能培训,惠及妇女37.5万人次。培育巾帼新型种粮主体3700余个,扶持“妇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200余个;组建以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田秀才”等为主体的巾帼助农志愿服务团73个,1100余名志愿服务人员长期服务在乡村振兴一线。
搭建平台,为科技助粮畅通服务渠道。连续4年实施“巾帼科技助农兴农”直通车服务1500多场,线上线下覆盖1200余万人次,近千名专家与“妇字号”农业企业建立长期联系。“齐鲁女性”公众号上线了“舜耕科技一键帮”服务平台,700多位农业专家全天候线上“接单”,为广大妇女提供科技服务;联合省农科院发布科技成果、科技服务600余项,组织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线上线下对接活动20余场,促成106家“妇字号”企业与专家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开通“巾帼兴粮节粮”网络直播课,制作并宣传推广“巾帼兴粮节粮”系列科普短视频,引领广大妇女科学种粮,增产增收。
数字赋能,助力粮食产业步入电商发展快车道。搭建巾帼电商平台,在齐鲁农超、京东上线山东省“巾帼好品馆”,产品涵盖各类粮食及其副产品,帮助“妇字号”企业实现线上销售。打造巾帼好品牌。组织开展巾帼年货节、“直播嗨购”“乐购乡村”等直播助农活动820多场,助销金额达7400余万元。“超级丹”“陶子家”等一批粉丝千万的女主播成为“巾帼好品公益推荐官”,帮助妇女增收致富。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举办全省巾帼电商发展大会、巾帼电商大赛,命名20家巾帼电商就业创业基地,为各地名特优农产品搭乘数字经济快车增能助力。
奋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巾帼答卷
■ 四川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吴咏梅
近年来,四川省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和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国妇联的有力支持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拼搏实干,努力交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巾帼答卷。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战场高高飘扬。2021年全国妇联印发《支持四川省在凉山州开展“树新风促振兴”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省妇联在全面推进“三年行动”的同时,在全系统全面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妇女增收十条措施,开展“关爱39·一同行动”工作,巩固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帮扶工作,助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局棋拔寨攻坚。助力爱心帮扶。发挥妇联干部和执委作用,开展困难妇女儿童大排查,爱心妈妈结对帮扶10.3万名留守困境儿童,组织308期、1.6万余名脱贫地区儿童赴省内外开展暑期夏令营;省妇联投入专项帮扶资金120万元,救助妇女儿童400名。助力健康关爱。推动“两癌”救助纳入省民生实事,整合全国、省级救助资金,救助2.39万名“两癌”患病妇女;把禁毒防艾作为“三年行动”重要内容,“四必谈”宣传常态化深入家庭。助力控辍保学。在全国妇联支持下资助春蕾女童5123名,全面推广普及普通话,评选“学普家庭”556个,培训妇女4万人。助力移风易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红白喜事集中服务等活动,组建巾帼文明倡导队4505支,宣传宣讲1.3万余场次,覆盖183.7万余名人次,洁美家庭创建率达98%。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增添动力。产业融合更优。培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妇女产业,全省10余个市(州)先后出台特色种养、藏羌彝蜀绣等产业规划;建成各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1800余个,培训妇女360余万名,带动妇女就业60余万名。聚焦凉山彝绣,开展绣娘培训1.3万人次,帮助6000余名易地搬迁妇女稳定增收。数实融合更强。延链补链打造“川妹带川货”巾帼电商IP,开展电商人才培养千百计划。今年“川妹带川货”活动发出23万份订单,销量达1800余万元。要素融合更实。推动藏羌彝绣和蜀锦蜀绣联姻生活美学,天才妈妈、sheme等产品打入国际高定市场。发挥东西协作优势,浙川妇联紧密合作,两地320余家企业已签约订单近30亿元。
小行动大作为 小积分大能量
■ 湖南省妇联副主席 杨成英
近年来,湖南省妇联认真落实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部署,学习运用新时代“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49万基层执委作用,开发湘妹子能量家园平台,以“微信小程序+PC端管理”为载体,以积分兑换激励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为妇女发展赋能、为乡村治理增效、为美好生活助力、为数字湖南添彩的新蓝图。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治理新合力。一是发挥基层组织龙头作用。湘妹子能量家园项目通过村“两委”负责管理、村妇联发挥执委作用的方式,组织群众性活动和积分兑奖,形成了党政牵头、各部门协同、妇联主推的工作格局。二是多方联动保障项目投入。对项目实施地区提供1万元/个资金支持,市级层面推动巾帼文明岗村结对、企业捐赠、乡贤助力、后盾单位支持等保障投入,鼓励村级将少量集体经济收益投入积分治理,探索长效运行机制。三是鼓励妇联执委有为有位。平台管理员和骨干力量主要是村妇联主席和执委,让基层执委工作热情更加焕发,让基层妇联组织从“有形覆盖”走向了“有效服务”。
坚持因地制宜,激发乡风文明新动力。一是以点带面做示范。选择基础条件好、“两委”班子强的村(社区)作为能量家园试点,全省第一批能量家园试点70个,第二批试点45个,以湘潭韶山市、张家界永定区两个区县整体推进做法为示范。二是积分治理带着干。活动以劳动换积分方式吸引群众自发参与村级事务,如湘潭市石屏村用劳动换积分打开了“人人都是保洁员”的环境治理新模式。三是移风易俗有作为。通过开展环境整治、庭院建设、家庭收纳、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发挥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作用,在“小家”有作为,在“大家”有地位。
坚持妇女参与,释放共建共享新活力。一是宣传宣讲发动群众。省妇联与省邮政共同推动“2(生日月、健康月)+N”活动模式,提高群众注册率和参与热情。目前全省近百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产生积分1830多万分,生成兑换订单7.5万多个。二是技能培训赋能妇女。依托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科普活动等200多场,近万名农村妇女掌握新技能、学到新知识。三是邻里互助温暖乡村。张家界烽火村发动15人帮助80多岁残疾老人收割1.4亩菜籽,发放300积分。通过积分活动,逐步推动“吃瓜群众”变成争着干的“积极分子”,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效。
立足小庭院 做好大文章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妇女人心
■ 新疆伊犁州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袁绍伟
近年来,新疆伊犁州妇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累计建成各级美丽庭院1.8万余户,美丽乡村示范村53个。
全民联动,激活庭院建设“动力源”。借助1141支巾帼宣讲队、驻村工作队、微信等载体,宣传美丽庭院建设的意义,引导妇女踊跃参与;以党员示范户为引领,积极选树典型,先后召开两次自治州美丽庭院推进会,承办自治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现场推进会,有效激发群众热情;村(社区)“两委”将美丽庭院建设纳入积分制管理,组织各族妇女开展“晒晒我家的美丽庭院”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家家争创的格局。
突出特色,激活庭院建设“催化剂”。美丽庭院创建作为人居环境长效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四美三好一卫生”为目标,引导家庭合理划分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以一家美带动家家美,家家美带动乡村美。为205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发放家庭清洁包,打造美丽庭院“升级版”;将美丽庭院创建与民宿有机结合,提供“民宿巾帼贷”800余万元,支持有条件的庭院发展特色民宿。成立民宿女主人合作发展联盟,为妇女提供政策咨询、培训交流和沙龙活动平台,女性民宿占全州注册民宿80%以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打造独具伊犁特色的蓝色风情民居庭院,吸引众多游客打卡体验。2023年11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专题报道了喀拉峻草原和伊宁六星街;今年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走进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助力伊犁旅游大发展。
拓展内涵,筑牢庭院建设“稳定器”。一是与宣传宣讲相结合,引领思想美。结合“巾帼大宣讲”和助力基层治理“暖冬行动”,开展情景式、分众化宣讲,把思想政治引领搬到农家小院,将党的理论和政策送给基层妇女群众。二是与文化润疆相结合,提升内涵美。将符合条件的美丽庭院打造成“石榴籽”文化大院,定期组织妇女开展活动;组织“爱心妈妈”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将美丽庭院打造成妇女的“温暖港湾”。三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风貌美。引导妇女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联合相关单位提供“一条龙”服务,孵化女性创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95家,带动妇女就业1.8万人,实现“美在农家”“富在庭院”。
推动巾帼电商“加速跑”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 吉林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呼志辉
近年来,吉林省妇联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妇联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有关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以“吉林网姐”传统品牌为依托,从培育个体、孵化集群,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动巾帼电商迭代升级。
强化主体培育,构筑巾帼电商“蓄水池”。实施“吉林网姐”培训赋能行动,累计培训“吉林网姐”3.28万人次,带动1.79万妇女创业就业。抓住省委打造县域电商基地的契机,在各市州全覆盖配套联建巾帼电商基地36个、村级巾帼电商服务站400个,引领3000多名“吉林网姐”梯次入驻,孵化巾帼电商经营主体4880个。连续4年举办巾帼电商创业创新大赛,挖掘培育一大批拥有百万以上粉丝的巾帼头部主播,纳入全省电商讲师库,引领更多女性在电商领域就业创业。
强化多元驱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将优质农特产品纳入巾帼电商选品库,引入巾帼电商企业进行品牌塑造、营销策划、产地直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辐射带动2万余农户户均增收7500元。打造乡村旅游巾帼“网红”矩阵,举办“巾话筒”乡村旅游代言人大赛,宣传吉林美景美食、民俗文化,推介巾帼民宿、示范农庄,线上推广、线下引流逾10万人次。着眼“吉林巧姐”手工产业发展,在各级妇联新媒体、各类巾帼主播团同步推出“巾帼匠人故事”“吉巧好物”展销等主题活动,代销、带火一大批巾帼手工制品,草编包、鱼皮画等精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强化协同保障,打造电商产业“她品牌”。出台《吉林省妇联深化巾帼电商创新发展 助力吉林乡村振兴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巾帼电商品牌七大举措。推动将巾帼电商赛事纳入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序列,对获奖选手给予“吉林省技术能手”评定、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率先推动在电商行业党委建立妇联组织,通过在电商协会建立妇委会、在电商基地建立妇女小组,将思想引领、诚信教育、“三家”建设等纳入教育体系。联合商务、统战等部门围绕兴边富民开展“巾帼助边行动”,联建电商兴边试点村11个,配套全方位电商服务。联合吉林银行、农业银行聚焦巾帼电商创业融资难题,推出创业创新巾帼贷,累计为487户企业贷款10.4亿元。
下一步,吉林省妇联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紧扣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部署,持续深化巾帼电商发展行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激发乡村和美“她力量”助力农村妇女共同富裕
■ 浙江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沈素芹
浙江是“千万工程”发源地、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妇联聚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发挥妇女促进农文旅发展的优势和作用,将“环境美”转化为“发展美”,助力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奔共富。
小工坊大融合,打造美丽工坊新场景。整合妇儿专项资金1960万元集中用于工坊建设。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把巾帼共富工坊提升县项目纳入省涉农资金安排。推出“巾帼贷”“巾帼担”“巾帼保”系列金融支持工具包。建设“巾帼共富工坊”2802家,吸纳从业人员17.51万人,带动1.6万名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2.1万元。开展“妈妈的手作”温暖亚运村行动,5000份“巾帼共富工坊”的丝绸画缋团扇、传统手工盘扣等“妈妈的手作”进驻亚运村。依托义乌商贸优势建立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向省内山区26个县发放加工费15.1亿元,开展经纪人培训130余场。宁波与衢州、丽水等地签订“山海姐妹携手促共富”协议,推出“三关六码头”等工坊品牌。发挥全国巾帼助农创业浙江基地作用,为贵州、新疆等地妇女对接来料加工项目,在四川巴州孵化一根红绳中国结加工项目,实现巴州巾帼工坊年总产值近千万元,带动近700余名妇女就业。
小庭院大阵地,打造美丽民宿新风景。打造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推动美丽庭院“女主人”转化为“巾帼民宿”女主人、巾帼村播能手,年培育巾帼新农人队伍10万人、巾帼村播能手1000名,线上线下培训32万人次。推进美丽庭院示范村、巾帼民宿、创业基地串点连线,打造巾帼农文旅路线,形成“家门口创业圈”。建德市打造“千鹤嫂”品牌,推出“千鹤手作”“千鹤美食”“非遗扎染”,累计引流研学团队76批次6500余人。将庭院作为助力新农人培育的大平台、吸引女青年返乡创业的孵化器。
小市集大就业,打造美丽经济新业态。实施“妈妈的味道”百店千坊万品行动,做深“乡愁文化+舌尖产业”,力争打造10亿元以上乡愁味特色产业链。强化“1+5+1”赋能服务,建设“妈妈的味道”品牌赋能中心,实施品牌推广、品质管控、供应链整合、人才培训、社会支持五大赋能服务,构建一个基层服务矩阵。举办7届省级“妈妈的味道”活动,开展市集活动5600余场,推介产品2万余款,销售额近亿元。推动“妈妈的味道”进社区、进商圈、进古镇、进高速服务区等“十进”活动。构建品牌形象管理体系,打造“走遍千山万水、最忆妈妈味”消费IP。
做好公益平台激发乡村振兴“她力量”
■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董葵
近五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下称妇基会)接收社会捐赠超35亿元,7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特别是围绕落实“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努力推进公益项目守正创新,为服务引领乡村妇女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各方面贡献巾帼力量。
杨丽娜是吉林省延边州一名返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2022年她在创业最要紧关头,申请到“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支持的100万元无息借款,投资建设稻禾间童野乐园,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累计帮助村民增收超800万元。这只是这些年妇基会众多项目之一,梳理公益实践,我们努力以妇女发展为中心,重点在三个层面投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雪中送炭,助乡村妇女共享发展成果。五年来,44.96万个“母亲邮包”为各地困境妇女提供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也在抗震抗洪、疫情防控等各种应急救助中送上党和国家温暖、传递社会各界关爱;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妇幼保健院捐赠549辆“母亲健康快车”,约1882万人次受益;妇基会与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加油木兰”项目,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444万女性提供“教育+医疗”的公益保险保障。
坚持授人以渔,助乡村妇女增强发展动能。打造“@她创业计划”,五年来投放8476万元“母亲创业循环金”,扶持12万余名乡村妇女开展种植、加工以及电商等领域培训交流、创业就业。与蚂蚁基金会联合打造“AI豆计划”,在欠发达县域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技能培训,引领9768名返乡在乡年轻女性参与数字就业。“天才妈妈”项目通过支持女性非遗手艺建设工坊、设计培训、品牌链接等,扶持带动8万多留守妇女、残疾妇女脱贫致富。
坚持引领带动,助乡村妇女发挥主体作用。“母亲水窖”项目不断迭代升级,引领妇女参与绿色农业、绿色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成果。如“母亲水窖—绿色乡村”帮助陕西省汉中市郭湾村400户村民完成户厕改造后,村里为环境治理增设了8个公益性岗位,6个由本村妇女担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妇基会将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发挥公益项目拾遗补阙和创新试验功能,带动培养更多具备新理念、新技术,参与新业态、新生产方式的巾帼带头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