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路生梅:不敢忘记,我是人民医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蒹葭苍苍大枣香,黄河滔滔东方红。一诺千金践初心,无人知是路安巷。

    《东方红》故里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地处晋陕峡谷腹地。1947年,毛主席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这块红色葭州土地上,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竭力为人民谋求福祉,“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就是其中之一。她立下“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誓言,在黄土高原间书写下一份厚重的入党申请书。

    抉择

    路生梅的家就在佳县县城路安巷12号。走进巷子,尽头处的灰墙上有一个醒目的红色“福”字,右手边便是她的小院,迎面挂着竹帘的两孔窑洞就是她的居所。一面墙挂着一些照片,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岁月;一边是整洁的陕北土炕,炕头摆放着常用医书和笔筒,紧挨着是一个党员身份公开牌,红色背景上赫然写着她的承诺:做优秀共产党员。话语朴实且坚定。

    虽已是耄耋之年,路生梅依然精神矍铄,待人热情和善。墙上有一张海报照片,那是母校首都医科大学为她而做,“扎根陕北五十载,医者仁心写大爱”十四个字是对她的高度赞许。56年间,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陕北黄土高原;56年间,路生梅从县医院到乡村,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健康;56年间,她满腔热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为,她是人民医生,这里的人民群众需要她。这是一个“北京姑娘”无悔的人生抉择。

    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祖国正处在火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新中国,每一位青年都是激情满怀,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与同时代的北京女孩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了一丝青春少女般的笑容。

    她清晰记得,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作为一名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生,24岁的路生梅没有多想便自愿报名,背起行囊孤身前往陕北黄土高原深处的佳县小城。

    “呜——”那是1968年12月5日,正值寒冬,北京火车站红旗飘扬,挤满了送行的人。随着汽笛声,路生梅踏上了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那一刻,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从此心牵两头,一头北京,一头佳县。

    入党

    那时候的路生梅只知道陕北革命老区落后,来到佳县后,却发现这里的贫穷程度超出她的想象。

    不同于北京冬天的寒冷,陕北的冬天可谓凛冽刺骨,再厚的衣物也难抵抗得住。就是这样一个隆冬的清晨,路生梅顶着呼啸的北风,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来到佳县人民医院。在大门口,路生梅一下子怔住了,说是县人民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路生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当时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这里没有干净的自来水,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而且限量只供一瓢。陕北人喜睡土炕,虱虫叮咬是习以为常的事,冬天全靠生炕火取暖,她因为不会生火,常常要睡冷炕……

    “我是来工作的,是住客不是过客,再难也要坚持。”这个个头不高的北京“小姑娘”内心很是强大:选择了就必须坚持。

    由于医疗常识匮乏,那时候的新生儿感染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路生梅出诊救助一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时,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剪脐带。看到这情景,路生梅快步上前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这样的出诊经历深深刺痛着路生梅的心。“这里的人民需要我!”一个声音在她的内心深处响彻: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

    那天,她忘却疲惫,在窑洞里的灯光下,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历经23年,写了不知多少封入党申请书,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她入党的决心从未动摇。

    直到1984年12月24日,路生梅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刻,她激动不已,再次落泪。

    扎根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急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路生梅穿着一双塑料底棉鞋,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就为了早一点赶到病人家里,结果,她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笑了。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熬过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

    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

    有一个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

    对于路生梅来说,人民群众的生命重于一切。有名获救孩子的母亲为了感谢她,无奈家里拿不出啥好东西,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纳了一双布鞋。至今,路生梅也没舍得穿,而是细心珍藏着。“那不是一双鞋垫,那是老百姓对我沉甸甸的期望。”

    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20世纪80年代,大批知青开始陆续回到城市。“我不走,这里的群众需要我。”路生梅割舍不下佳县人民,谢绝了几家大医院伸出的橄榄枝,毅然决然留在了贫瘠的黄土高原。眺望黄河,路生梅眼神坚定,“我是共产党员,必须信守自己的承诺。”

    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

    那个年代,陕北穷,榆林穷,佳县更穷,人民医院的条件可想而知。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路生梅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升护理技术。当时佳县人民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工作期间,她主导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积极推动县人民医院创建爱婴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同时在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诚实守信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202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奉献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

    “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治病救人也没有退休年龄。”退休后的她,依旧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除了在医院问诊,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路生梅经常忙得吃不上几口热乎饭。“病急才求医,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路生梅心里装着患者,为此特意把自己的电话和住址向患者公开,方便随时能够联系到她。

    退休后的路生梅有两件事,一是看病,24小时服务,二是做公益,她组建了“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起初,我对公益活动的理解就是帮助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奖金、慰问金为他们采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后来,我逐渐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就和同伴走到农村去,帮助困难群体找致富的门路。”

    “佳县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的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

    “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20年1月29日,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路生梅毅然向她所在的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请战书”,并向党组织交了1万元的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的窑洞里,一位老党员表露了铿锵豪迈、感人至深的初心。

    “济世修德”是母校给予路生梅的校友评价,更是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