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大辉
中华武学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之一,武学不仅仅是武术,其包含武术、医术等。中华武学贯通人体精气神,平衡人的生理、心理、伦理,造福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对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均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中小学体育引入武学的意义
中华武学创新与基础教育应用是一项国家战略工程与系统工程,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系统恢复中华武学传统教育意义非凡并影响深远,亦是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中国特色协同教育机制的必备条件。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习武与治学本是一体,敬师认祖、文武双修、知行合一、忠孝仁义是传统武学的精神食粮。历史经验证明,有武德的人一定有道德、守法律,,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软实力。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武学文化中的先认祖师、再立德规、因材施教、文武双修、知行合一、千锤百炼的智慧程序与科学方法,也应是现代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要素。武术训练是师承训练,是恩情积累,是身心合一,是刻苦铭记,是立德树人,亦是中国特色。武学教育可解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能耐力弱、心眼小脾气大、吃苦吃亏难、抗挫折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迷恋手机网游等问题。武学教育在可解德育教育之难,可强身健体的同时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武学教育可强武德而化品德,有效促进中小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执行力、专注力、忍耐力、爆发力、抗挫力、抵抗力、自控力等综合素养提高。
学校体育引入武学应注意的问题
从师德做起
恢复与创新传统武学教育可丰富现代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思想境界,提升教师本身的思想境界、职业道德,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做双轨设计
中华武学教育的恢复与创新应遵循传统书院的通学范式做文武双轨设计,不应只单轨进入体育课,还需进入语文课、历史课,通过中华武学教育来讲好中国故事、练好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武学教育要整体规划,不要单偏花拳绣腿,更需做精神文明与价值观念的导向功德。
突破引进瓶颈
现代教育引入传统武学的瓶颈是人才问题,这需要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各部门,不仅要有教育部门的力量,还需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组成科研规划、科教师资、科普应用的“三科队伍”,稳步有序做好模式、标准、人才的孵化工作。
学校有“三声”
建立中国特色的协同教育机制,使中小学校有“三声”:即每天能做到清晨有哈哈习武声,提升精气神;上学有琅琅读书声,提高学习效率;下学有嘻嘻欢笑声,降低学业压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人才。
中华武学教育回归将开启传统文化回归现实生活之门,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千家万户生活方式的改变功德无量、影响深远。其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实用功德,是破解德育教育难题及建立协同教育机制的切入点与好抓手。可有效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社工的协同教育操作模式,推动尚武精神,文明社会风气。
个人成长实证
笔者是中华武学教育的见证者与受益者,笔者196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出生后不仅没母乳亦没牛奶,用米汤当奶喝而先天营养不良,上小学跑步都困难,后因习武而强身健体,至今无大病,很少到医院报到。更受益的是因武学形成的价值观对自己人生的影响,长期坚持受益良多,如师训有戒,我基本坚持下来: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欺弱、不偷盗、不贪财;讲武德、讲规矩、讲勤奋、讲认真、讲助人;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等。我的老师、山东大学的燕子杰教授也因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体弱休学后才习武强身的,他是梅花桩第十七代传人,是中华武学的集大成者、见证者、传承者。他大学毕业后在西藏气象局工作18年,3次登珠峰,后在山东大学教授数学专业并公益传授梅花桩武学几十年,带出国内弟子三千,国际弟子过千,为中华文化与武学传承贡献卓越。近年来,每当我们师兄弟姐妹们相聚看望老师时,场正、气清、人和、眼亮、情亲、知恩、敬师,其乐融融,这足以证明中华武学与传统文化培养的人文精神非常优秀!
(作者系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