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权益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法治人物

版面: 权益周刊

感同身受 才能情同此心


    人物档案

    葛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法官,南通市维护妇女权益先进个人,南通市十佳法官,海门人民满意政法干警,2023年度“最美海门人”。

    ■ 顾建兵 倪晨笑

    “葛法官,我同意调解方案。”“葛法官,我也同意调解方案,为了孩子我还要努力地活下去!”大约是互相体谅的心情和面对困境时固有的温情起了作用,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如同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三厂法庭副庭长葛娟预想的那样,双方都接受了调解方案。因为介入太深,葛娟的内心五味杂陈。

    车祸骤起,两家庭遭变故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王勇,留下妻子黄兰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三个女儿最大的12岁,最小的7岁,她们都是诉状上的原告。

    2023年12月22日傍晚,王勇像往日一样用冻裂粗粝的手系紧绳子,固定好废品往家赶。然而命运无常,一声巨响,他驾驶的电动三轮车被同向行驶的轿车撞向大树,黄勇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里。

    驾驶座上李强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发生不可逆转的偏移,酒后驾驶,慌乱中逃逸。这样的情况,商业险不赔付,只有交强险了。拿到案件,看着诉状上高达160多万元的诉请,这对56岁的李强而言不是小数字。

    生活踉跄,案子举步维艰

    葛娟尝试拨打了李强电话,他家不富裕,事故发生后至今仍在茫然和恐惧之中。调解无从着手,葛娟便尽力安慰鼓励他,要是想想办法筹点钱,还能争取和原告调解。

    开庭定在几周后,李强先到庭,逃逸、全责,总赔偿额150多万元。葛娟理解他有难处,超过收入数倍的金额怎么能扛?赔是必然的,但钱从何而来? 

    不管多难,工作总得做。代理人说,接了葛娟的电话后,李强也振作起来,在各处积极筹钱,问葛娟能不能再做做原告的工作。

    正当葛娟陷入思考,黄兰的代理人也来了。此刻葛娟才得知:王勇的家庭很特殊,兄弟四人,只有他成家,两个哥哥有智力障碍,靠他生活,还有个弟弟也勉强养活自己。他把大哥安顿在老家的养老院,他在海门临江一带走街串巷收废品,隔几周回老家看看大哥;二哥则被他带到了海门,随身带着看管;妻子黄兰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椎炎,三个孩子都在上小学。

    这样的境况让在座的人都陷入沉默。哪知代理人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人窒息,“大哥虽然傻,但也明白王勇对他最好。王勇走后,便开始绝食,隔了两天也去世了……”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葛娟始料不及。“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每个法律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在葛娟的脑海中响起。尤其是面对生活如此困难的当事人,判决书上的简单几个字或许就关联着他们的生存与幸福。

    葛娟又迅速重整调解思路,“你的余生不仅属于你,更属于黄兰一家。这个案件说到底就是如何安顿他们后面的生活。”葛娟诚恳地对被告说。

    在法庭外,葛娟见到了黄兰,她个头不高,头发枯黄,面色黝黯,坐在那里,无言的悲痛好像要溢出来。黄兰哽咽着向葛娟说:“我腰椎间盘突出四级,去年十一月本来要做手术,心想手里不宽裕还是等等吧,哪知道人却没了。”

    做法官多年,葛娟见过的悲苦并不少,但遇到这样无助的家庭她还是忍不住叹息。葛娟一时无从安慰,唯有轻轻抚摸她的脊背给予安慰,此刻,葛娟更感肩上责任重大。

    时间紧迫,一回到法庭,葛娟就仔细核算了被告需赔付的金额,153万左右,而葛娟在心里设定的调解金额140万左右。被告说承受不了,试图请法官下压原告要求的赔付金额。葛娟便将黄兰断断续续说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被告,他的底气一下子就弱了很多。

    多方协调,结局还算圆满

    案情并不复杂,但调解与履行中仍有着重重障碍。葛娟在法庭内外穿梭,在原、被告间游走。被告李强的儿子硕士毕业已工作一年,葛娟拨通他电话,将困境坦诚相告。而黄兰那边,葛娟在倾听、安抚之余,也积极帮她梳理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思路。葛娟说:“论赔偿赔200万元也不多,你们太难了,可是被告没有商业险,这么大的金额对他来说也难。赔偿方案一定得是让他能够跳起来够得着,而不是一纸判决,让他无法面对,干脆放弃。”

    几个回合后,金额卡在了120万元。被告明显力不从心,但葛娟说:“你再难,你还有命去挣钱,你看她这一家怎么办?要是协调不了,判决,她拿不到钱,死的心都有,真到这步,你这辈子还能心安吗?”葛娟的话显然起了作用,李强妥协了,让她再和他儿子电话协商……

    几番交涉之后,赔偿金额最终确定在142.5万元,再加上交强险,总额160.5万元,葛娟觉得这应该足够她们十年的生计了。

    后葛娟又与公安部门几经协商,让分期赔付方案既让原告能接受,也让被告有能力履行。原、被告都明白这个方案已是对他们双方的呵护和照顾,或许也是目前状况的最佳方案,相对主动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地方,不是裁判文书的生产者。有幸成为一名法官,参与到别人的人生,需要多少的全力以赴方可不辜负这千钧之担。”葛娟表示,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涵养“如我在诉”情怀,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才能案结事了,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情同此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