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在祖国北疆的嫩江之畔,屹立着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特殊钢厂——齐齐哈尔钢厂。这座被誉为“掌上明珠”的万人大厂,不仅生产了与新中国工农业和国防建设史上许多个“第一”相联系的特殊钢,还产生了众多被人称颂的“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模范。
么俊举就是这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模范之一。从1950年加入新中国第一代炼钢工人行列起,么俊举先后23次获得部、省、市、厂的荣誉称号。在沉甸甸的“军功章”背后,离不开老伴儿黄国英的支持与理解。结婚74年来,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将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
为新中国特钢事业谱写英雄曲
么俊举1933年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一个农民的家里。1950年,在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年仅17岁的么俊举来到抚顺钢厂,当上了一名炼钢工人。当他穿上厚厚的炼钢服,挥钎奋战在炉前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多炼钢、炼好钢’。”
踏实肯干是黄国英对么俊举的第一印象,在么俊举师傅的介绍下,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组建了家庭。
不久之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么俊举那时还是炼钢助手,但是哪儿艰苦,哪儿危险,他就往哪儿上,干起活来从不叫累。在一次夺钢战斗中,由于装料时的意外事故,么俊举不小心负了伤,黄国英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至今他肋骨里还留着一个铁块。
在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中,党中央亲自批准在齐齐哈尔建设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特殊钢厂。当时,黑龙江齐齐哈尔号称“北满”,偏僻荒凉,气候寒冷,在创业之初,条件艰苦,令人生畏。
“你去哪儿,我和孩子就跟你到哪儿。”刚到齐齐哈尔,么俊举夫妻二人都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震撼了。面对现代化的设备,么俊举参加夜校,学习科学技术文化,还报名到俄语班攻读外文。
1956年12月,么俊举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毕生奋斗的誓言:“我要一辈子听党的话,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地献给党。”
为了提高钢产量,他和工友们找窍门,挖潜力,把苏联设计的20吨电路扩装成40吨。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创造了班修炉、快速锭钢几项新纪录。他工作起来不分节假日、不分早晚,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我很佩服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钢厂从事文员工作的黄国英回忆起当年丈夫的干劲儿,说他是永不疲惫的机器,“只要能多炼钢、炼好钢,就能一直转。”
在么俊举和工友们的努力下,“齐钢人”炼的轴承钢、高温合金钢等许多尖端产品,换来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诞生,使么俊举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再苦再累也值了。
危难关头展现钢铁人的铁骨铮铮
么俊举说过:“我是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特钢事业,在艰难险阻、生死关头,要冲得上、顶得住。”在千度高温的炼钢炉前,他用坚定的党性、高度的责任感,把自己熔成“特殊材料”,硬是成了高温不怕、火烧不退,重担敢挑、难关敢攻的铁汉子。
1958年8月的一个夜晚,炉火熊熊、钢水沸腾,七号路正在试炼一炉高级合金钢。正待出钢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炉台已经到了“老年期”,尽管工人们从多方面加强了炉体维护,但由于钢水严重侵蚀,出钢口左侧渣线出现了倒塌,1600℃的钢水烧红了炉壳,浸透了炉壁,像一条火蛇喷了出来。
“漏炉了!”工人们惊叫着,担任八号电路甲班班长的么俊举闻讯第一时间冲到现场,面对严峻的场面,他沉思了片刻,断然决定:必须把漏孔堵上,随即他左手抓起一块钢板,右手擎着一团耐火泥,像舍身堵枪的战士一样,冲向钢水喷溅的漏孔……
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么俊举一次次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前。看着丈夫身上的一道道伤疤、一块块烫痕,黄国英总是一边流泪,一边帮他处理伤口。“叮嘱的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但关键时刻作为党员的他怎么能不冲上前。”
工人们一次次被眼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行为所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齐齐哈尔钢厂,一个又一个英雄模范不断涌现。
“特殊爱情”里的家国情怀
么俊举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是,他一次又一次舍弃了丰厚的物质待遇,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向党和国家表达着自己的忠诚担当。
退休之后,么俊举仍然发挥余热,奋战在炼钢一线。在攻克炉体使用寿命难题的日子里,他不顾辛劳,顶着烟熏火烤,整天与工人们在一起,反复研究革新方案,使炉体寿命达到了全国同行业最高水平。
么俊举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家中4个孩子的养育和家庭琐碎全都落在老伴儿的身上,就连孩子的名字也是取成了一个“满”,一个“钢”。
如今已经91岁的么俊举和老伴儿在子女家中安享晚年,但他总是心系国家发展,时常教育子孙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他说,年轻的时候,老伴儿为了支持他的事业,把全身心都奉献给了家庭,现在年纪大了,他要用余生好好地补偿。
么俊举的孙女么甜告诉记者,奶奶现在身体不好,还健忘,爷爷就耐心地喂她吃饭,不厌其烦地回答她问的每一个问题。
后辈们都称么俊举是“特殊材料”铸成的人,但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如果没有老伴儿的支持,他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钢铁事业。
74载春秋,夫妻携手走过,他们的“小家”见证着祖国“大家”的繁荣发展。拼搏、争先、奉献,凝聚着齐钢几代建设者的精神之光、理想之光。在这种信念下,么俊举和黄国英将家庭“小爱”,赋予家国情怀的“大爱”,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们总是叮嘱年轻的建设者,要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奋斗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